Home > Article > 淺談書法(五)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淺談書法(五)
隸書冊頁——臨石門頌 台靜農

淺談書法(五)

上一篇:淺談書法(四)

「春風又綠江南岸。」加州的陽光,看起來更美麗了,山頭上的綠色也更濃鬱了!猴年匆匆走過,接踵而來的就是「一鳴天下白」的雞年了。

首先,給您拜個晚年,祝福您老 – 聞雞起舞,老當益壯,機運昌隆,而且人書俱老。

筆者去年十月間經過台灣、香港到老家南京一行,參觀了兩所老人大學的書法班,買了一些碑帖和文房。在臺北也去社區大學的書法組旁聽,看了幾處書法展覽。也聽了兩場有關書法的學術專題演講。同時,也結識了幾個書法家,向他們介紹在美國的華裔,如何研習中國語文的近況。

臺北有一位書法教育學會的理事長蔡明讚先生,對我說:研習書法,必須切記五個字:寫、觀、養、悟、創。玆闡述於下,提供同好參考。

行書五言對聯 – 康有為

行書五言對聯 – 康有為

一.「寫」。正好上期給您談過,大漢書法會的創始人彭鴻生生,曾經說過:想把字寫好的不二法門,就是一個字「寫」!這意味著光說不練,很難把字寫好。

至於怎麼「寫」?隨意塗鴉大部分是寫不出什麼名堂來的!我的淺見,便是「臨寫」。選一本您喜歡的法帖,不斷地臨寫。所謂:「臨寫千遍,自然成家!」當然,學無常師,寫到適當程度的時候,不妨換一本法帖寫寫。古人的字,千錘百鍊!我們摹寫他們的字,乃是擷取精華,是一條最便捷的道路。

二.「觀」。觀察別人怎樣寫,怎樣執筆、用墨,怎樣臨摹法帖,怎樣運用章法,…看今人寫也看古人寫。也許,您會問:古人已逝,如何看法?其實,說穿了十分簡單,觀摩或臨摹古人的法帖,也就是看古人寫了。

三.「養」。大概指學養和修養罷。有句成語說「成竹在胸」。如果胸中無竹,就無法寫竹了。夏天的蟲你和它談「冰」的故事,似乎是談不攏了。

當然,各位耆老,德高望重,這「養」字是毋庸置疑的,只要提筆臨池,假以時日,自然水到渠成。

四.「悟」。古人面壁,大概是遇到什麼問題,不能解決;或者是某種研究,不能突破。於是定下心來,面壁求悟。各人的悟性,必有差異,有的快,有的慢。求悟的方法,各不相同,不一定要「面壁」。有人看天上的雲卷雲舒而悟,有人看公孫大娘舞劍而悟。看船夫撐篙,看錐畫沙,看屋漏的痕跡,看泥水匠用白堊刷牆,都會悟出一種方法來,悟出一番道理來。

五.「創」。當是創新。臨摹,那只是在基礎上的功夫;一味的臨摹並不是最終的目的。

早年,張大千先生有一位入室弟子,潑墨、潑彩的技藝,已得大師真傳,十分了得!每潑一次水墨,任其在紙上自然流動。然後,破墨、解墨,隨著墨跡的造型,補山補水,補樹,補人物、房舍,賦彩之後,便完成了一幅十分傳神的山水了;而且,幅幅不同。可謂「創作」了。

但是卻有人評議這位大弟子的畫,雖然爐火純青,技藝高超,可惜的是畫風與張老同出一轍,始終跳不出張老的窠臼,所以稱他的畫為「張大千的影子畫」。依然不能稱為創新。

書畫相通。如果您多年來,臨寫歐字,寫得唯妙唯肖,力透紙背。大家看到作品,驚訝你的功力深厚。都說:「像極了!簡直是歐陽詢第二!」當然,這也不算「創新」。

再說于右任先生,研究標準草書,收集了古代各流派、各名家的草字。採用線條、造形優美而簡單易寫的,易與辨識的草字,訂成標準草書。歷經十次修正,半生精力,完成了一部標準草書千字文。兩岸三地的書家,莫不讚譽于老的發明,都認為他是五百年來第一人。

行書 – 王壯為

行書 – 王壯為

標準草書,既非二王,又非張旭、懷素、也不是孫過庭等等個人風格,而是揉和了諸家的精華,加上自己的取捨而成,從傳統中尋求出來的革新。我承認,這是「創作」。您的意下如何。南亞九級大地震,造成海嘯成災,據報導一個大浪衝過來,有十五層樓那麼高!生命、財產、文化、經濟,一股腦兒付諸東流!數十萬寶貴的生命…轉眼成空。

如果,我們把五千年來的悠久文化,深植在十三億人的心中,或者說,向世界各地推廣,相信華夏文化,決不致於被任何天災人禍沖失。

新春已屆,不知您老有何新的策劃?筆者預定,今年練寫魏碑中的鄭文公碑,一年寫一體,希望年後會有好成績。

春光明媚,正是讀書、寫字的好時節。盼您老把握時機,莫負春光。

恭祝 新春如意。

[下一篇:淺談書法(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