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張繼的 《楓橋夜泊》及聯想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

張繼的 《楓橋夜泊》及聯想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詩流傳已有一千多年,許多人都能吟誦。全詩突出的就是一個「愁」字,把當時的景色和畫境刻畫得精準透徹。我很喜歡這首詩,並對詩的背景和意境進行了一些思考和理解。

張繼並不是一位歷史名人,他是唐朝天寶年間的一名進士,當著一個小官。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不少人逃往江浙一帶,包括張繼。這時,他已失業,漂泊不定,來到蘇州城外的大運河上,在楓橋旁停泊過夜,寫下了《楓橋夜泊》這首詩。我在成詩之地進行過考察和體會,從而更加深了對詩的理解。我到過位於大運河上的楓橋,楓橋的旁邊有一個小河灣。據說,當年張繼所乘的小船就是停泊在這裡。河對面不遠處有個江橋村,旁邊便是寒山寺。當時已是降霜之後的時節,天氣已是很冷。月落是什麼時間?應該是在上弦月的時間,月兒升的早,落的也早,午夜時分月兒就會落下,所以張繼是在夜間看到月落,是霜降之後的上半月。烏啼是什麼?肯定不會是烏鴉,烏鴉半夜是不會飛不會叫的。想到,三國演義中有曹操在《短歌行》中的一段,「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可見烏鵲在夜間能飛,也就能鳴啼。霜怎麼會跑到天上去呢?張繼晚上睡不著在船中向外張望,船的位置較低,外面景物都在上方,草尖和樹梢上都掛著寒霜,背景是天空,從下往上看,所以是霜滿天。晚上從江橋村到楓橋這段河邊停泊著許多漁船,晚上漁船會點著桅燈,即為漁火。這時張繼在船中孤獨寒冷,輾轉反側,想到現在兵荒馬亂,國家的命運未卜,個人的前途迷茫,不知所在,愁得難以入眠。從船的縫隙往外一望,從江橋村到楓橋一帶的漁火,如幽靈般地眨著眼睛,閃乎不定,更增加了內心的淒苦感,所以是江楓漁火對愁眠。夜不能寐,最後聽到寒山寺傳來的鐘聲。寒山寺就在張繼泊船的對岸,在蘇州城外不遠的地方。古代城中或寺廟中一般有鐘鼓樓,敲擊鐘鼓以報時辰,即晨鐘暮鼓,入夜前半夜擊鼓,後半夜到早晨敲鐘。民樂《春江花月夜》開頭就是「江樓鐘鼓,月上東山」,用琵琶聲模仿鐘鼓樓敲鼓的聲音,描寫前半夜月亮初升的情景。張繼聽到鐘聲,表示他又冷又愁,一夜未眠,所以是姑蘇城外寒山寺,聽到後半夜的鐘聲到客船。刻畫出這一情景交融,愁緒滿懷的心境,感人至深。
我看過張繼泊船的小河灣,走過楓橋,來到寒山寺,看到寺院外牆上有三個大白圓光子上赫然寫著三個正楷的大字,寒山寺,當時該寺正在維修中,並不開 放,所以未得入內,頗感遺憾。
寒山寺因張繼的「楓橋夜泊」而出名,其實山寺本來不叫寒山寺,該寺始建於南朝,名為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在唐朝貞觀年間在此,後來做了主持,廣結善緣,廣募善款,擴建了寺院,最後在該院中圓寂。唐玄宗時著名禪師希遷為紀念寒山的功德,而題額「寒山寺」,是在寒山去世一百年後才稱為「寒山寺」。
提到寒山,就必須要說到拾得,他們是師兄弟。拾得原是一個流浪兒,被寺院的老僧在野外拾來,留在寺院的伙房幫工。起名為拾得。寒山也是很小的流浪兒,而且也來到寺院,拾得便成了他的師兄。二人親密無間,十分勤勞刻苦。他們攻讀佛經,潛心修行,最終都成了著名的高僧大德,在清雍正年間被封為「和合二聖」。而且有一段佛教中著名的經典,《寒山拾得對問錄》,「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我當如何置之。拾得曰:你且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遠他、不理他,待過幾年你再看他。」我拜讀之後感悟頗深,受益匪淺。
二人長大以後在不同的寺院,但彼此都很想念。寒山走了好幾天的路去看拾得,路上見到盛開的荷花,十分可愛,寒山摘下一朵想送給拾得,雖然走了好幾天的路,但那朵荷花依然是那麼鮮豔奪目。見到拾得後,寒山將荷花送給拾得,拾得非常高興,並打開了他化緣用 的齋盒,用齋飯來招待寒山。荷花和齋盒的諧音便是和合。以前女子出嫁時,都要隨身帶上自己做的荷包,上面繡的就是一朵荷花和一個齋盒,就是和合的寓意。和合是一個家庭,一個群體裡,最高理想的相處之道。
拾得曾東渡日本傳道,並建立了「拾得寺」。拾得後來去了哪裡,我很長時間不得而知。後來我去青島的嶗 山,去探訪蒲松齡在《聊齋誌異》中所述的嶗山道士的蹤影,忽然意外地看到遠處有一山,山崖上有大字石刻, 曰,「拾得隱於此山中」。一般人可能不會注意,但我考察到了拾得的蹤跡,而覺得不虛此行,也可能是天助此行,心中頗有一種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