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中國石窟藝術的最後豐碑 - 世界文化遺產大足摩崖石刻薦(上)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中國石窟藝術的最後豐碑 - 世界文化遺產大足摩崖石刻薦(上)

中國石窟藝術的最後豐碑 - 世界文化遺產大足摩崖石刻薦(上)

中國石窟藝術源遠流長,這種藝術形式從古印度傳入中國,至少已有一千八百年歷史。已經發現的最早石窟遺址,是西元三世紀在新疆天山走廊開鑿的克孜爾千佛洞,總長 1.7 公里,共有三百四十九個佛窟,已具相當規模。到了西元五至七世紀,即魏晉盛唐時期,在北方掀起了兩次大規模造像高潮,雲崗、敦煌、龍門三大石窟即為其傑出代表(其他還有麥積山石窟等)。洛陽龍門石窟沿伊水河二岸山崖,星羅棋布地鑿有二千三百四十五個窟龕,造像十萬餘尊,碑刻題記二千八百六十方。大同雲崗石窟則有二百五十二個窟龕,雕像五萬一千餘軀。敦煌莫高窟今存洞窟四百九十二個,共有彩繪雕像二千四百一十五尊,壁畫四萬五千平方米。這些佛家雕像雖多數是皇室貴族官僚士紳為發願祈福,供奉瞻仰而造,但規模之巨大,技藝之精湛,把石窟藝術推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在人物造型、魏碑書法、乃至繪畫舞蹈諸方面,至今仍奉為圭臬,蜚聲海內外,因而名列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可是到了八世紀以後,就漸漸衰落。

當歷史的車輪走到了九世紀末葉,在南方的長江流域,以四川大足縣(現重慶大足區)為代表,異軍突起,掀起了新的石窟造像高潮。大足摩崖石刻雖始於中唐並延至明清,前後達一千二百年之久,但主體部分都開鑿於西元 907–965 年和 1078–1252 年的兩次新的造像高潮時期,即晚唐至南宋的三百六十年間。此後全國就再無大規模的造像熱潮出現。

去年金秋,應友人之邀,往遊山城重慶,並觀賞慕名已久的 「大足摩崖石刻」。是日一早就驅車出了市區,駛上成渝高速,一馬平川,直奔大足。原本 87 公里的路程,毋需二個小時即可抵達。不巧途中忽然烏雲密布,劈里啪啦地下起雨來,不得不減速行駛。車至大足城區,已近嚮午時分,我們在農家樂餐館,品嚐了當地著名美食「郵亭鯽魚」後,就冒著時斷時續的山雨,興匆匆地趕往景區參觀。

西方極樂世界和東方維納斯

大足北山石刻普賢菩薩

大足北山石刻普賢菩薩

大足現有大小石刻群一百零二處,造像六萬餘軀,銘文十萬餘字,保存完好。主要分佈在四周的寶頂山、南山、北山、石篆山、石門山這「五山」之中。

我們第一站是離大足城區只有 1.5 公里的北山,車行不多久就來到海拔 545.5 米的 「佛灣造像區」,這是北山五個景點中最大的一個。抬頭望去,在長約 300 米,高 7–10 米,呈新月形的崖面上,鑿有大小二百六十四個窟龕,狀如蜂房,成像近萬尊。

我們首先進入鑿於晚唐,名為「觀無量壽佛經變相龕」的洞窟,猛然間像是來到了夢幻般的「西方極樂世界」。正中為「西方三聖」,其主像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螺髻金身,頭頂四道毫光,斜貫龕頂,意謂照耀整個極樂淨土。環顧左右二壁,七寶樓閣,亭臺廊榭錯落有致,雕欄玉砌,曲徑通幽,下達凡界。八個「功德池」內蓮花盛開,龍舟競渡。仰視龕頂,但見祥雲朵朵,仙樂齊鳴,飛天起舞,使用的樂器竟有箏、笛、笙、鼓、琵琶、編鐘等十五種二十九件之多。加上男女眾生(修行得道者)悠然漫遊其間,一派融和歡樂氣氛。這座洞窟並不大,但雕有大小人物造像五百六十尊,器物四百六十餘件,有的巍然屹立,有的小如豆粒,可都栩栩如生,工藝精湛。被譽為「晚唐最為精美的石窟藝術作品」。

大足北山石刻日月觀音,意境動人

大足北山石刻日月觀音,意境動人

接著來到鑿於南宋的「轉輪經藏窟」,內有佛像二十餘尊。細看之下,僅觀音造像就有淨瓶觀音、玉印觀音、日月觀音、數佛珠觀音、如意觀音等,個個形體秀美,雕刻精細,姿態各異,意境動人。回觀北壁的普賢菩薩,頭帶花冠,身披帛帶,玉肩微露,胸綴瓔珞,身材修長,隆鼻長眼,顏面清秀圓潤,欲笑又忍,端莊中帶著嫵媚,更是令人驚豔。被當代美學家王朝聞譽為「東方維納斯」。這種亦神亦人的傑作,為早期造像藝術中所沒有的。

三教合一中國罕見

我們的第二站是南山景區,離城僅 2.5 公里,其規模比北山景區小了許多。開鑿於南宋紹興年間,明清略有增補,共有造像十五龕,雕像近千尊,是純道教造像區。主要有三清古洞、後土聖母龕、真武大帝龕及龍洞等。其中以「三清古洞」規模最大,最為精細。居中主像是道教最高階的「三清」,即元始,靈寶,道德三位天尊。道德天尊就是眾所周知的太上老君。他們一個個臉蓄美髯,蓮花束髮,道袍飄逸,盤膝端坐於蓮花臺上,顯得儒雅清秀,既具仙風道骨,又透著人間濃濃的書卷氣息。再看左右兩壁,則是「四御」即玉皇,紫微,勾神,後土四位尊神。有趣的是,玉皇大帝在民間信仰中,是至高無上的,而在道教中,他雖為「四御」之首,地位卻在「三清」之下,可在這裏卻頭戴冕旒,身穿朝服,手捧玉圭,端坐龍椅,儼然一副無上帝王氣派。全龕有各類神階的尊神雕像,凡四百二十一尊,個個仙氣十足。這系列造像,生動地反映了西元十二世紀道教已演化成完整的神仙體系,這在全國亦屬罕見。

據介紹,石門山景區在城東南 20 公里,是佛教、道教「雙教合一」的造像區。石篆山則在大足城西南 25 公里,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造像區。除了佛、道二教的代表性窟龕外,特別地是還有儒家的「孔子及十哲龕」,刻有孔子和他最得意的十大弟子雕像。「三教」的「高層」聚首一堂,這在全國石窟是絕無僅有的,反映了兩宋時期佛、道、儒三大「家」,已由對立演化為和諧共處的局面。可惜這兩處路程較遠,限於時間,只好割愛。

面積達 5,000 平方米的巨型 3D 立體「畫卷」

離開南山就直接奔向這次參觀的重點,位於大足城東北 15 公里的寶頂山。我們駕車約半個小時,經幾個迴轉,就來到了海拔 527.8 米的寶頂山大佛灣造像區。

大足寶頂山,十二護法神像

大足寶頂山,十二護法神像

此時雨勢漸減,但仍然細雨霏霏,我們不得不穿著雨披,在導遊的陪同下,一路邊看邊聽,有問有答,慢慢仔細觀賞。據介紹,這裏是寶頂山十二個石刻群中規模最大,也是全部大足摩岩石刻中最精華、最具標誌性的造像區。由南宋佛教密宗第六代傳人趙智鳳盡畢生之力,四方募化集資,主持開山造像。而當時全國造像正處低潮,各方名匠高手紛紛來歸,競技獻藝。經周密設計,精心施工,於西元 1174–1252 年間完成,歷時七十八年。如果說前期石窟造像多屬皇室貴族們「官辦」,那麼這裏就是「民辦」的了。

大足寶頂山大門,佛教密宗第六代傳人趙智鳳像

大足寶頂山大門,佛教密宗第六代傳人趙智鳳像

當我們進入景區,立即發現和雲崗、敦煌、龍門三大著名石窟不同。它突破了在山壁上分散地鑿洞造像,一窟一龕,各自成局的模式,在長 500 餘米,高 8–25 米,面積約 5,000 餘平方米的岩壁上,大手筆地整體開鑿,依著山勢岩形,全面設計,統一佈局,雕像一萬餘軀。浮雕高大,構思新奇,並配有經文題記,儼如一幅巨型 3D 立體畫卷,令人耳目一新。

寶頂山大佛灣成「U」字型,由南、東、北三面崖壁連成一體,上留崖簷擋雨,下闢寬闊通道,供人瞻仰。石刻題材廣泛,凡佛教經典故事,從天上神仙菩薩,人間俗世,直至十八層地獄,無不在列,巨龕相連,有序有續,被譽為「中國佛教浮屠世界全景圖」。全部石刻按題材劃分三十一個區塊(龕),編為 31 號,各具主題。如護法神像、六道輪回圖、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十大明王、千手觀音、九龍浴太子、釋迦涅磐圖、父母恩重經變相圖、牧牛圖、地獄變相圖等。

1007 隻金手的觀音絕無僅有

大足寶頂山,千手觀音像有 1007 隻手

大足寶頂山,千手觀音像有 1007 隻手

最吸引我們眼球的莫過於「千手觀音」,她是大足石刻中最雷人的傑作之一。整個造像面積達 88 平方米,主像高 3 米,呈坐狀,飄帶垂肩,慧目下視,面相慈祥。右下角跪一貧困老人,左下角跪一餓鬼,觀音伸手施以錢財食物,象徵她普渡陰陽二界。最令人注目的是,有 1007 隻金色佛手從左右兩側和上方伸出,充滿全龕,每一手掌中都刻有一隻眼睛,各執不同法器,或屈或伸,圓潤纖美,千姿百態,勝似孔雀開屏。如此多的手,縱橫交錯,眼花繚亂,無法勝數,據說由於當年負責給佛手貼金箔的小和尚,每貼完一隻手,丟一根竹簽到竹簍內,才有 1007 隻手的精確統計。可惜這些「金手」經八百多年的風雨寒暑,多數金箔有所破損,現文物部門正在維修中。

據考證,國內現存最早的千手觀音,當推敦煌壁畫「千手經變圖」,此後石刻造像才陸續出現。「千手千眼」原意是形容觀音有很多手眼,是個能拯救眾生一切苦難的全能菩薩。常見的多為 32 隻或 48 隻手,大足北山的千手觀音是 44 隻手,寶頂山的觀音造像卻是十十足足的「千手千眼」,其規模之大,雕刻之精細,堪稱天下一絕。

31 米長的臥佛全國最大

離開千手觀音像,接著來到了一尊巨大的臥佛前邊,名為「釋迦涅盤聖蹟圖」。所謂「涅盤」是指修行圓滿,人雖死了,但進入「不生不死」盡善盡美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成佛升天了。全「圖」長 31 米,高 6.8 米,深 3.2 米,釋迦雕像橫臥其間。31 米長的崖石還只夠雕刻其上半身,雙腳則隱入岩際之中。按教義規範,「頭枕北方,腳指南方,面向西方,後背東方」,側右而臥,右肩陷入地下,寓意臥於天地之間。其中佛像的頭部就達 6.5 米長,有三至四人高,眼寬 1 米,口闊 1.5 米,一條左臂長 20 米,左耳朝上,可容二至三個人平臥其內,不愧為全國最大的臥佛,也是大足石刻中體魄最宏偉的單體造像。

大足寶頂山,釋迦涅磐圖,上半生就有 31 米長

大足寶頂山,釋迦涅磐圖,上半生就有 31 米長

「圖」中釋迦體型豐圓壯碩,雙眼半開半閉,似睡非睡,平靜安祥。在大佛前方,躬身肅立著十四尊聞訊趕來的弟子像,他們或合掌而立,或手捧如意、水果、鮮花,都呈默哀之狀。在臥佛與弟子們之間,有二個天王抬著一個大香案,香煙繚繞,徐徐上升擴散,托起頂上的一塊六十餘噸重的巨石。巨石上雕著九個女像,一個個雍容大度,窈窕俊秀,玲瓏剔透。中間三位是釋迦的母親、姨母和妻子。她們都先他去世,聞訊後率眾天女自天而降,迎接釋迦聖靈歸天。這幅造像突破了佛家經典的束縛,沒有了早期石刻中,釋迦涅盤時那種天搖地震,樹倒房傾,眾弟子呼天搶地,挖心剖腹,引火自焚的悲慘場景,而改以肅穆寧靜的氣氛。這幅「圖」完整而生動地表現了釋迦涅磐的情境,是大足石刻中最具顯赫地位的巨型造像。 [下一篇:中國石窟藝術的最後豐碑 – 世界文化遺產大足摩崖石刻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