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人性善惡的思考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人性善惡的思考

來美探親快一年了,近月來常看中央國際頻道「今日關注」節目,致使我對人性的善惡懷想連篇。

先說說人性善的一面。兒時沒讀過私塾,從記事就常聽人背誦「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也跟著唸,像唱歌似的,並不太理解含意。現在解讀,其意思明確。想想每個人的童年,不都是那樣的天真無邪,活潑可愛嗎!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生長環境的不同,所受教育的不同,所走的道路就不一樣了。不過,我深信絕大多數人走的都是正道,或者說絕大多數人的品行是好的。因為誰家孩子的父母不教育自己的孩子學好、生活好喔!又有哪所學校不希望學生成人成才,將來服務於國家和社會呢?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誰甘願落後呢?即使有,也瑕不掩瑜。正因為如此,世界人才倍出,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

筆者親身體驗到,也從書本上了解到善待於人的事情。記得 1957 年,在襄凡五中讀高一時,因父母早逝,靠哥哥微薄的小學教師工資供養。有一月,因故未寄伙食費來,眼看斷炊,我夜不成眠,不曾想到食堂開飯時班級牌上依然有我的名字。原來是班上的生活委員,捎捎地把她一個月的伙食費分了一半給我交上。班主任老師在班上表揚了她,教育了大家,更使我感激涕零,至今銘記於心。還有件難忘的事,那是 1960 年,高中畢業考取了武漢工學院化工系,卻沒路費前往,快開學了,夠急人的,是一位同鄉東奔西走,找到熟人,讓我乘他們的貨運車東去武漢,解決了燃眉之急。身邊這類與人為善的事例不勝枚舉,促使我努力學習,好好做人。

還記得中學課文有一篇紀念白求恩的文章,作者是毛澤東。課文大意是:白求恩大夫是加拿大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參加中國的抗日救亡戰爭,歷盡艱險,救死扶傷,不惜犧牲自己。最後以身殉職。這是一種什麼樣的人格德性呢?只一個善字是概括不了的,這是一種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文章結尾是:白求恩大夫是一個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是一個純粹的人,是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應當說白求恩大夫是人性真善美的典範!再如中國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後,政府全力賑災的同時,國內無數工廠、學校、機關、團體和個人慷慨解囊,捐錢捐物,很多志願者奔赴現場,忘我地工作;還有臺灣、港澳同胞、海外華人華僑的大力捐助;也得到許多外國的人力和物資的友好支援。又如中國許多省的偏遠地區如青海、雲南、江西、吉林、湖南的城鎮被援建的希望小學。毫無疑問,這些積德行善的舉措,其意義非凡,可使貧困山區千萬孩童有學上,讓他(她)們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人成才,間接地支援了中國的文明建設,促使社會更加溫暖和諧。大而言之,就是造福於人類,為人類的發展做貢獻。

上述幾例,都是善舉,功德無量。體現了人間的大愛,體現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含義。充分說明了人性善的方面,這是主流,值得發揚和讚頌。

遺憾的是,人性也有邪惡的表現。但幸而凡有人起惡念或行惡時,多會受到譴責和制止。有的人不學無術,遊手好閑,想不勞而獲,專幹些小偷小摸損人的勾當,這類人如果引導教育得法,其心性是可以向善轉化的。但有些人貪慾過重,發展成直接或間接的害人殺人,這類人就需要法律來管制。

另也連想到近代中國歷史上的悲劇,1894–1895 年,日本侵略軍消滅了清朝的北洋水師,迫使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及其附屬列島,賠償二萬萬兩白銀,開放重慶、蘇州、杭州等商埠,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1931 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佔領了中國東三省,無數中國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到處流浪。1937 年「蘆溝橋」事變,接著是南京大屠殺,死傷不計其數,其慘烈的程度令人發指。日本侵略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欺壓奴役中國百姓。當年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人性用「惡」字來衡量也是遠遠不夠的,最終受到國際法庭應有的懲處。

其實我並不懂政治,也不太關心政治,談到上述種種,是以人性善惡有感而發,筆者欽佩那些積德行善為公益事業做出貢獻的人和慈善機構。身為古稀,能像其他老年會友那樣思思想想,作曲作詞,為季刊投稿,感到很開心。

最後祝願老年朋友們也能善待他人、善待朋友、善待家人、更加善待自己。在此祝福各位會友們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