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分享「四川阿壩州茶馬古道蜀山行」- 茶馬古道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分享「四川阿壩州茶馬古道蜀山行」- 茶馬古道
位於峭壁間的古道

分享「四川阿壩州茶馬古道蜀山行」- 茶馬古道

一.茶

(1)茶文化的西傳

中原地區是茶葉的原產地,在唐朝時候開始傳入吐蕃(藏區)。輸入藏區的茶葉,在製作、包裝、飲用等方面都和原產地中原地區不同,在稱呼上也不同:「邊茶」「馬茶」「藏茶」「磚茶」。

內地飲用的的茶葉大多在清明前採摘嫩芽綠葉,經烘焙搓揉製成,味香但不經泡。「藏茶」則在秋季採摘,連枝帶葉製成粗茶,色味俱濃,經煮耐泡。同時為了方便計量和長途運輸,將茶葉蒸壓成一定規格的塊狀。

根據茶葉品質、產地、及銷售市場對象,也有『市場區分』觀念:

A.南路藏茶產於四川邛崍、雅安一帶(峨嵋山西麓),品質較高,與內地相同的「細茶」行銷拉薩貴族僧侶;「磚茶」銷售康藏地區。

B.北路藏茶產於灌縣(都江堰)一帶﹐加工包裝成方扁型﹐主銷康藏。

C.雲南的藏茶主產於普洱一帶,主要銷售於南部康巴地區。

D.銷往寧夏甘青的藏茶,則主要來自川北或湖南湖北的黑茶和老青茶。

(2)藏族飲茶方式

高原藏區較為乾燥,且以肉食為主,喝茶可以解渴、解油膩、助消化。藏族飲茶有以下幾種方式:

A.『清茶』。鍋內清水將茶葉燒開數次,加冷水煮沸,直到茶香溢出,然後將茶葉濾掉,茶汁內加鹽飲用。

B.『酥油茶』。將清茶、酥油、和鹽(也可加羊奶)放入密閉茶筒,不停搗製攪拌而成。一般適合熱飲,營養豐富。阿雄在九寨溝時曾走入藏家作客,到一白馬藏族家中品嚐到『傳說中』酥油茶,現場目睹藏家姑娘搗製酥油茶過程,並品嚐青稞酒、烤羊肉、膜糢大餅佳餚。流行於高寒藏區,風格特殊,享有盛名。

C.『奶茶』。用清茶鮮奶和鹽攪拌製成(與台灣波霸奶茶異曲同工?)。流行於半農半牧藏區﹐夏秋季節流行。

D.『麵茶』。在鍋中將少許麵粉或粘粑炒熱加清茶和鹽製成。(近似台灣客家擂茶?)流行於農業藏區。

E.『油茶』。將髦牛油炸熟後放入麵粉粘粑,再放清茶和鹽攪拌製成,盛行於農業藏區。

F.『甜茶』。茶葉為較高級紅茶,加糖和奶熬製而成。由西方傳入拉薩。僅流行於拉薩一帶,農區或牧區較少使用。

二.馬

中原歷代王朝的心腹之患就是與周邊民族的軍事戰爭。秦漢隋唐宋元明清,南來北往或東西交戰,不管戰爭的軸線如何設定,在機械文明蓬勃發展以前,前方交鋒和後方錙重,均要依靠戰馬與馱馬。但是中原大地主要為農業區,所產馬匹數量與功能皆有限,而中國西部的遊牧走廊卻正好盛產良馬,同時中原的茶葉又正是這些牧民生活的必需品,這種供需互補產生『茶馬互市』。

(1)茶馬互市

『茶馬互市』始於漢朝,景帝二年(西元前 155 年),採納邊疆大臣任尚建議開始向西羌買馬,開始了以茶換馬的交易。

到唐玄宗時期,在安多地區(今九寨黃龍附近的松潘一帶)設置『茶馬交換所』,由當地軍民指揮使司監管市場。松潘成了漢藏經濟集散中心。北宋時與遼金戰爭頻繁所需軍馬數量大增,所以在中原產茶區設『茶司』,在藏羌牧區設置『馬司』,分別管理茶葉和馬匹二事。

元朝時蒙族朝廷不需要藏區馬匹,茶馬互市交易銳減,茶葉的營銷也由「國營企業」開放民營,實行『茶引』制度(類似現代配額 quota)。

凡有意承銷茶業者,須將欲採購品種、數量向茶場使司提申請,核准後獲頒『茶引』。『茶引』分三等:『上引』每一道可承銷五千斤茶葉,『中引』每道可銷四千斤,『下引』每道可銷三千斤。

茶場使司根據『茶引』向茶商收取營業稅,無『茶引』者與私茶同罪,販賣私茶者打屁股七十大板,茶葉沒收。這制度沿用至明朝。

到了清朝,滿族擁有大量馬匹,茶馬互市演變成單純茶葉與民生品交易,茶葉絲綢瓷器往藏區運輸,帶回畜牧產品與藥材。但是朝廷對茶葉銷售仍實施『引岸』制度:『邊引』銷售藏區,『土引』銷售土司轄區,『腹引』銷售中原內地。茶商憑『引』將茶葉運往指定銷售地區。

民國初年改『邊引』為『茶票』據以課稅,民國 25 年四川財政廳改印『稅票』,民國 27 年廢除茶票制度,「邊茶」從此獲得自由貿易。

四姑娘山

四姑娘山

(2)馬幫組織

在高原雪域之中,茶葉、布匹和皮張、藥材的運輸只能靠馱馬髦牛。這原始、昂貴、費時、艱辛的運輸團隊,在近兩千多年來,在中國西南大地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寂寞的銅鈴聲、單調的馬蹄響、剛毅的漢子驅趕著背負糧貨的騾馬髦牛,盤旋在雄俊神奇博大蒼茫的雪域高原上,那是怎樣一個景象?這個縱橫在遙遠的地平線上的團隊就叫『馬幫』。

『馬幫』通常由 “鍋頭”、趕馬人、和三、四十匹至一百多匹騾馬組成。『鍋頭』是這支馬幫的領導,他經營團隊帶領『頭騾』也掌管糧食分配。『趕馬人』又稱『馬腳子』,負責照應自己所屬的騾馬,一般負責七八匹騾馬。一個馬腳子,加上他照管的馬匹們,以及所有馱的貨量,這個小單位就叫『把』。這幾十『把』結合在一起出勤上路,就成了『馬幫』。馬腳子每天要把騾馬背上的貨物抬上卸下兩次,及輪值搭帳炊事公差。

三.古道

中國西北的『絲綢之路』通貫中原到中亞延伸至歐亞大陸,早已名滿天下。而在中國的西南地區,有一個更龐大、更複雜、更繁密的通商網路 network 就是有千年歷史的『茶馬古道』,深植在四川、雲南、西藏等地的各民族心中,和舖陳在祖先留下來的高原雪域這塊平均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土地上,並且延伸進入印度、尼泊爾及泰、緬、寮等南亞國家到西亞、西非洲紅海附近。早在漢唐時代起,『馬幫』就利用這些微血管狀分佈的羊腸小道,匯集到動脈功能的三條主要通道,對西藏從事茶、鹽、糧食的運輸,並帶回馬匹、羊毛、皮氈,和藥材。它的擴散性成就了亞洲大陸史上最為龐大的陸路商業網路。

(1)川北古道(國道 #317)及四川省道 #303

國道 #317 由成都經汶川、甘孜、德格、金沙江、到西藏昌都、拉薩。四川省道 #303 在其平行南側,阿雄此次行程,由成都經灌縣(都江堰)走國道 #213 向北到映秀,向西轉入四川省道 #303 進入臥龍界(熊貓保護區),穿越邛崍山脈巴朗山啞口,到達青康藏高原門戶日隆鎮,轉入四姑娘山,以徒步健行和騎馬探索『長坪溝』。這是四姑娘山『三溝』中唯一可以貫穿雪嶺,經華棚溝通往川北國道 #317 連接理縣的孔道。

機動車輛只能到『長坪溝』喇嘛廟,溝內仍保有一段唐朝時代留存下來、古意盎然僅供人行的木板棧道 –『唐柏古道』,寬約一公尺半,長度約兩公里多,到「枯樹灘」越過吊橋,與沿溪東岸逆水而上崎嶇古道中的馬隊會合,約 30 公里可達溝尾海拔 4460 公尺的駱駝峰啞口翻越雪嶺。穿越原始森林的『茶馬古道』上,雙腿和馬匹仍是目前唯二的交通工具,沿途有許多高原壩子草甸,並且偶而仍可遇見趕馱馬運輸貨物的藏胞。

(2)川南古道(國道 #318)

由成都、雅安出發,經康定、巴塘到西藏昌都、拉薩,再通過日喀則到尼泊爾、印度。直到今天,成都西南約 200 公里這一地區仍盛產茶葉,其中尤以峨嵋山所產清明節前所摘取的『姑娘茶』最具盛名。台商天仁茗茶關係企業「天福」,在樂山附近建一個大型臺式全方位多功能驛站,供遊覽巴士停車,包括茶博物館、觀光茶園、打尖旅店,及加油站。

沙溪寺登街中心區

沙溪寺登街中心區

(3)滇藏古道(國道 #214)

由雲南普洱茶的產地出發,經大理麗江到西藏昌都拉薩出境至緬甸印度雲南劍川沙溪市登街區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倖存的集市,於 2002 年被選入『世界紀念性建築遺產保護名錄』。麗江古城則是主要大驛站。

抗日戰爭期間,當沿海城市淪陷,滇緬公路也被日寇截斷,『茶馬古道』成為中國當時唯一的陸路國際通道,而各民族的『馬幫』也組成商隊,延續著他們世世代代血脈相連的命運走上古道,為抗戰物資的運輸作出貢獻。直到抗戰勝利結束,海運恢復,通往西藏的公路陸續築通,驛站熄燈,馬幫解散,古道悠悠。

*謹此向『青兒』及口述故事的藏族師傅致意,懷念您從齒縫裡吱吱吹口哨的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