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古塔重光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古塔重光
作者(左一)和太太(右一)在飛英塔前合影

古塔重光

重修前的飛英塔岌岌可危

浙江湖州市有座奇特的千年古塔:「塔里塔」飛英塔。據史籍記載,唐代湖州大乘寺僧人雲皎,赴長安請回七顆舍利子和《阿育王飼虎面像》,為妥善保存這些寶物,特建造石塔以藏之,名為舍利石塔,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至北宋開寶年間,為保護石塔免受損壞,又建造磚木結構的外塔,將石塔罩住,迄今也逾千年。這就是塔里塔的來歷,她和「廟中廟」府廟、「橋下橋」潮音橋,被譽為湖州三絕。

千年古塔,重放異彩

可惜飛英塔因年久失修,禁不住風雨雷電侵襲,巨大的塔頂於 1929 年轟然倒塌,內外塔都受到嚴重損壞;繼而常年雨水灌入,浸蝕塔體,日益殘破。當年因兵連禍結,無暇顧及,一封了之。

大陸解放後,雖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一時無力重修,只是築起圍欄,封住塔頂,閉門禁入。因此在湖州,雖然幾乎人盡皆知塔里塔,但絕大多數人從未真正見過塔里塔。我們看到的飛英塔,無頂、無簷、無角,像一根粗大的枯樹幹,光禿禿的,滿身窟隆,斑痕累累,頂上長著雜枝,雜枝上還築起了鳥窠,一派淒涼危殆景象。

文革結束以後,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來湖州考察,確認飛英塔內塔是唐代石刻藝術之珍品,而塔里有塔的建構為全國所僅見,具重要歷史價值。於是中央政府撥款重修,經五年努力,於 1986 年下半年整修完峻,次年元旦正式對外開放。隨後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 年歲末,我們湖州市歷史學會一行九人,有幸應邀率先參觀重修後的飛英塔,由參與修復工程的博物館邱館長陪同。我們首先觀察外塔,外塔是七層八面樓閣式建築,總高五十五米,比同時代建造的「上海第一塔」—— 龍華古塔,還高出近十五米,氣宇軒昂。塔身紅牆青瓦,古樸端莊,每層都是飛簷翹角,角鈴叮噹,瞭望台朱欄橘柱,數以百計的鮮紅斗拱十分突出,高聳的剎頂雄俊挺拔,據稱有十噸之重。呈現典型的北宋古塔風範。頹廢半個多世紀的古塔,煥然一新,重放異彩。

飛英塔翹角的造形

飛英塔飛簷翹角角鈴釘鐺

唐代石刻藝術珍品

我們進入塔內,立即興沖沖地審視石塔的廬山真面目。據介紹該塔用一百多塊太湖青石,精雕細琢拼接而成,是五層八面的仿木樓閣式造型,高達十五米。此番整修,重修外塔,不修內塔,保持原樣。粗粗一看,有點貌不驚人,刹頂和簷角多有毀壞,塔身雕刻經長年風化,已然局部缺損顯得模糊不清。由於塔內光線暗淡,邱館長借來手電筒,讓我們仔細觀察辨識。原來底層各面上刻著八大幅佛傳故事,反映了佛教發展的歷史進程,構圖嚴謹,刻畫入微,較為難得。

二層以上則刻有包括釋迦牟尼、文殊、普賢在內的千佛群像,一龕龕的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尤其是第四層的觀音像,獨佔一面,別具一格。令我們十分訝異的是,常見的觀音像都是女相,婉約麗質,婀娜多姿,可在這裡竟是男相,氣宇非凡,一股陽剛之氣,甚為不解。這時邱館長解釋說,據一些史書記述,唐代以前的觀音佛像都為男相,北宋以後漸漸演變為女相。這大概是為了適應女信徒的祈願,並派生出送子觀音,千手觀音等眾多形態。由此足證此塔確為唐代的真品。塔體下還有個底座,雕有常見的蓮花、獅子群像,造型生動,呼之欲出。而底座的地宮內則珍藏著七粒舍利子和《阿育王飼虎面像》等佛家寶物。

我們圍著石塔上下鑒賞了將近一個小時,驚豔石塔作為唐代藝術精品,果然名不虛傳。

石塔局部 —— 釋迦牟尼佛像

飛英塔內塔 —— 一石塔為唐代藝術珍品

異乎尋常的構建

離開內塔,再看外塔。外塔的特殊之處是:下面四層全是空的,像一隻特大的空杯子倒扣在石塔的外面,沒有一根柱子。同時從塔壁依次向內挑出約六十公分,建造木質扶梯,盤旋而上,直達塔頂。這種異乎尋常的構造,在堅固性、穩定性方面難度很大,這在千年之前更是難中之難。我們不得不敬佩古人的高超技藝和智慧。

在邱館長的帶領下,我們登上懸空而狹窄的扶梯,小心翼翼地沿著塔身內壁拾級而上。到了第六層,又一個驚人的場面出現了,這裡有二根十字交叉的千斤梁架在塔壁上,懸空挑起了二十七米高的塔心柱,直插刹頂,支撐塔身,承受著塔頂及塔刹的全部重量。這真是一個匠心獨具的大膽設計。可見古人為了塔裏塔的特殊構建,付出了多少心血。

更上一層樓就來到了頂層,突覺豁然開朗,陽光與和風一起竄將進來,格外舒暢。我們紛紛至各個瞭望口憑欄眺望,整個湖城盡收眼底,座座高樓和幢幢老舊平房犬牙交錯,母親河霅溪蜿蜒曲折,穿城而過。適逢天氣晴朗,向北遠眺能見南太湖波光粼粼,向南則與道場山上的文風塔遙遙相望。此情此景,不禁憶起元代書法家趙孟頫《登飛英塔》中的詩句:「梯飆直上幾百尺,俯視層空鳥背過;千里湖光秋色盡,萬家煙火夕陽多。」是何等的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