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古詩詞裏嵌中草藥名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古詩詞裏嵌中草藥名

中國古詩詞博大精深,意義深遠。敝人尋覓耕讀,情有獨鍾。曾經學過一點中醫藥知識,在研讀一些古詩詞中,發現不少中草藥名稱妙趣橫生,浮想聯翩,增智健腦,獲益匪淺。今摘選數例,僅供海內外老友們參考,笑口常開,亦盼指正。

一.「桑之未落,其葉沃落。」——《詩經.國風.衛風.氓》

桑椹(中醫藥用之桑的果穗),味甘,性涼,補肝益腎,養血滋液。因桑椹甘涼滑潤,脾胃虛寒腹瀉者勿服。

二.「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國風.周南.桃夭》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蘇軾《春江晚景》

桃花(藥用桃或山桃之花),味苦,性平。利水、活血、通便。桃花性善泄降,多服耗氣傷陰。孕婦忌服,謹防流產意外。

三.「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經.國風.衛風.木瓜》

木瓜(藥用貼梗海棠或木瓜的果實),味酸,性溫。平肝、和胃、化濕、舒筋。但多食木瓜,易損齒及骨,或致癃閉(小便不通)。

四.「誰謂茶苦?其甘如薺。宴爾新婚,如兄如弟。」——《詩經.國風.邶風.穀風》

茶乃古時對苦野菜之統稱,包括蒲公英、車前草之類。蒲公英(藥用其根全草),味苦、甘、性寒。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用量過大引發緩瀉。

五.「湛湛露斯,在彼杞棘。顯允君子,莫不令德。」——《詩經.小雅.湛露》

杞棘乃指枸杞與酸棗。枸杞子,味甘、性平。滋陰補血,益精明目。滋潤之品,適量即可。多食有礙脾胃運化,脾虛便溏者不宜食用。

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 南朝樂府民歌《西洲曲》

「蓮子已成荷葉老。青露洗、萍花汀草。」—— 李清照《怨王孫》

蓮子(藥用蓮之種子),味甘、澀、性平。補脾胃,止瀉痢,養心腎,澀精氣。然而凡有腸燥便秘者不宜食用,可加劇大便不通順。

七.「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王維《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指「辛夷」,藥用望春玉蘭、玉蘭等之花蕾,味辛,性溫。散風邪,通鼻竅。然辛夷乃幸溫之品,易耗氧傷陰,鼻病見有氣虛或陰虛火旺者慎用。

八.「不謂蓬荻姿,中有藥與糧。舂為芡珠圓,炊作菰米香。」—— 蘇軾《薏苡》

薏苡仁(藥用薏苡之種仁),味甘、淡,性微寒。健脾滲濕,舒利筋脈,清熱排膿。薏苡仁藥性平和,效力緩弱,多服久服方顯其功。日常生活可食用。

九.「不是人間種,移從月裡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 楊萬里《詠桂》

桂花(藥用木穉之花),性溫味辛。散寒破結,化痰止咳,治感冒、支氣管炎配藥。

十.「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底不歸。」—— 葛鴉兒《懷良人》

黑芝麻(藥用胡麻之黑色種子),味甘、性平。補肝腎,潤五臟,烏鬚髮,明耳目。《本草求真》:「胡麻補血、暖脾、耐飢。凡鬚髮不烏,以投。」然脾虛便溏者忌用。日常生活可食用,適量為上。

十一.「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元稹《菊花》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飲酒》

菊花(藥用菊之頭狀花序),味甘、苦、性涼。疏風清熱,平肝明目,解毒消腫。然菊花性偏寒涼,氣虛胃寒,泄瀉患者慎用之。

十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選自《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蒹指沒長穗之蘆葦。葭指初生之蘆葦。蘆根(藥用蘆葦之根莖)味甘,性寒,清熱生津。

十三.「葛之覃兮,施于中穀,維葉萋萋。」——《詩經.國風.周南.葛覃》

葛指野草,即野葛(藥用野葛之根),味甘辛、性平。解肌退熱,透疹溏,生津解渴,開陽止瀉。葛根研成白色粉末,老人每天服五克,可防耳聾,有稗益。

十四.「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僧志南《絕句》

「林外鳴鳩春雨歇,屋頭初日杏花繁。」—— 歐陽修《田家》

杏仁(藥用杏之成熟種子),味苦,性溫。略有小毒。祛痰、平喘、止咳,潤腸。但陰虛咳嗽以及大便溏泄者忌服用。如苦杏仁服過量,則可中毒。

十五.《滿庭芳.靜夜思》—— 辛棄疾(可從中尋中草藥名稱,妙趣橫生)

雲母屏開,珍珠簾閉,防風吹散沉香,離情抑鬱,金縷織硫黃。柏影桂枝交映,從容起,弄水銀堂。驚過半夏,涼透薄荷裳。

一鉤藤上月,尋常山夜,夢宿沙場。早已輕粉黛,獨活空房。欲續斷弦未得,烏頭白,最苦參商,當歸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黃。

此詩中含多種中草藥:雲母、珍珠、防風、沉香、郁金、硫黃、柏葉、桂枝、蓯蓉、水銀、連翹、半夏、薄荷、鉤藤、常山、宿沙、輕粉、獨活、續斷、烏頭、苦參、當歸、茱萸、熟地、菊花,共計二十五種,難能可貴!

續注:薄荷,味辛,性涼。疏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透疹止癢。但陰虛血燥,肝陽偏亢,表虛汗多不止者忌服用。

續斷(用其根):味苦、辛、澀、性微溫。補肝腎,壯筋骨,通關節,和血脈,安胎止血。可與對症之品配合運用。

苦參(用其根):味苦、性寒。清熱燥濕,利水,殺蟲之效。但脾胃虛寒者忌服。注意不可與藜蘆同用,此乃禁忌。

當歸(用其根):味甘、辛,性溫。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若用酒炒炮製者,可加強活血化瘀之功。大便溏泄忌用。

吳茱萸(藥用近成熟之果實):味辛、苦、性熱,有小毒。溫中散寒,降迍止嘔,疏肝開鬱,行氣止痛。然吳茱萸性偏燥烈,易損氣動火,故無寒溫濕滯氣及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辨證施治,相得益彰。

熟地黃(又名熟地,藥用加工蒸曬而成之地黃塊根):味甘,性微溫。補血、滋陰、益精填髓,聰耳明目,烏鬚黑髮。

但熟地藥性黏膩,易助濕礙胃,故脾弱有濕,痰多氣鬱,胸膈滯悶者不宜。

近日再讀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十六回:「我,自從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趲馬兜鈴。尋坡轉澗求荊芥,邁嶺登山拜茯苓。防己一生如竹瀝,茴香何日拜朝廷?」

此詩句中含九味中草藥: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馬兜鈴,荊芥,茯苓,防己,竹瀝,茴香。

中醫中藥,源遠流長,傳承創新,面向全球,辨證施治,造福人類。常言道:「天天三笑容顏俏,七八分飽人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