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回憶我的父親和母親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回憶我的父親和母親

先父程寄春,原名祖禮,字寄春,別號十萬,祖籍安徽歙縣。1902 年生於江蘇揚州。1922 年遷往溧陽。十八歲畢業於揚州市省立第八中學,即自食其力。早年曾任沈陽大亞畫社編輯,又到青島教書。二十七歲回溧陽結婚,後在溧陽商業學校和光華中學任教三十多年,於 1967 年 9 月因病去世。

先父出身書香世家,家藏頗豐。他熱愛生活和自然,鍾情山水,一生遊歷無數。從十九歲起即自學書法和作畫,並相伴一生,頗有造詣。現存書畫遺作一百二十多幅,主要由山水和墨竹組成。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曾聞名鄉里,與當地畫壇名流彭裘明、許聞天、房虎卿、薑丹書等過往甚密,相互交流,切磋技藝,甚受賞識。然父親認為書畫之道純為個人陶情冶性,其作品除至親好友略有酬贈外,外人鮮能求得一二。得意之筆悉數自收自藏,其流傳影響甚為有限。晚年也漸有所感,曾想過展覽出版,但囿於條件,殊無可能,甚為遺憾。遺作尚有文稿《竹笑樓瑣話》、《紅樓夢研究》、《金石研究》、《袁中郎遊記全集》點評等。除詩、書、畫以外,旅行、攝影及樂器(洞簫,橫笛)亦是他的興趣所寄。

父親及我們家當時的實際生活相當清貧,然而父親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處處流露出他的才華橫溢和詩人情懷,也感染著他的子女們。

2002 年,子女們在先父一百周年誕辰之際,將其現存遺作一百二十幅,整理裝裱並印製畫冊,並去溧陽掃墓,燒祭;期望有更多的書畫愛好者分享先父創作成果,亦藉此聊表紀念。

先母史遜安,1903 年生於溧陽下莊。二十六歲結婚後生兒育女,相夫教子,勤儉持家。1937 年冬,日本鬼子入侵溧陽期間,祖屋被炸,一家人輾轉逃難到鄉下,在下莊住了較長時間。這期間,母親在她的嫁妝田中種植棉花、黃豆、芝麻等作物,自給自足,貼補家用,異常辛苦,並完成了從大小姐、少奶奶到農婦的轉變。五十歲以後,穿梭來往於溧陽、南京、大連、武漢、安徽等地,照顧女兒、媳婦做月子以及十四個內、外孫的成長,雖是更為勞累,但也樂在其中。1983 年 5 月胃癌病逝,享年八十歲。先母遺作有許多閨中刺繡,如荷包、扇袋、筆套等,手工精美,我選了三幅裝於鏡框中,掛於牆上,藉此聊表紀念。

母親一生極其「做人家」(註一),一家大小的服飾和鞋子,都由她手工製作。所謂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真是發揮到了極致。衣被破了,就是打個補丁也像是繡上一朵花。破舊衣服從不丟棄,而是沿縫蹟拆開,一塊塊布捲平後,用漿糊層層裱糊,曬乾後就做成「布骨」(註二)。用布骨做鞋幫的襯,表面貼上黑色直嗊呢面料,裏子是白棉布或白絨布,剪成圓口或方口形狀,如是棉鞋,在鞋幫的表裏之間鋪上一層棉花,剪成蚌殼形。鞋底使用多層布骨疊起來後再千針萬線的固定。能穿上這樣的布鞋,真是福氣,多透氣舒適。

在自家的內院(被日本鬼子炸毀的一進房屋),父親請人種了二十二棵白楊以及柏樹,還有淡竹、紫竹、木香花、垂絲海棠等。母親則種黃瓜、番茄、五里紅、大白菜,都是有機的哦!清早起來吃那掛著露水的黃瓜、番茄,多鮮美。還有常年享用的五里紅和風乾白菜,比現在超市買的完全不是一個味。至今想起來,仍要流口水。

親人漸遠,親情依舊,憶其音容笑貌,恍如昨日。願父母泉下有知,為此文感到欣慰。

註一:做人家,方言,節約之意。
註二:布骨,製作布鞋的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