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好學不倦,其樂無窮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好學不倦,其樂無窮

在疫情特殊期間,我閱讀了網上有關《讀書名句》部分,深感興趣。靈感一來,拙作便寫成。

讀書能知天下事,人生一輩子都要和讀書學習打交道,結為朋友。每逢假日,我會打電話給我侄兒,詢問我大嫂近況,他總是回答:她還好,正在看報。我大嫂今年九十六歲了,畢業於中國清華大學,曾擔任過中學老師,現退休居住美國。「大嫂正在看報」這動作行為給了我某些啟迪,我立刻想起我母親九十一歲高齡時,躺在床上,仍刻苦讀《聖經》;我腦海又浮起在 Milpitas Adult School 讀英文的某同學,當時已是九十四歲高齡了,趴在 Milpitas Senior Center 老人中心午餐飯桌上,每天都埋頭孜孜不倦地看《世界日報》。從上述這些事例中,說明我們耆英要讀書,不停地用腦,不斷更新自己,才能緊跟社會,不與社會脫節。總之,要終身學習、讀書,活到老、學到老。讀書是我們耆英打開智慧之門的一把鎖匙,那麼應該怎樣讀書,闖開這智慧之門呢?

當我翻開《論語》讀到《學而.第一》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首先,就要掃清文字障礙,弄懂詞義的解釋。如「人不知而不慍」,「慍」如何讀音,怎樣解釋?不懂就要借助工具書,通過查字典,幫助解決。「慍」漢語拼音為「yùn」,動詞,心中含怒;乎,文言中用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裡相當於嗎,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整段翻譯為:

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都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註一)

這樣讀書,就能初步了解文章的內容。讀書不僅要探討思想內容,還要斟酌詞語、句式,學習各種藝術技巧。《讀書名句》大多數警句都是用比喻句構成。「書籍是好朋友」、「知識有如人體血液一樣寶貴」。使語言通暢、生動有趣。

清人鄭板橋說道:「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如。」它告訴人們讀書的方法:首先要熟讀,其次深思,提出疑問,經常要問為什麽?最後是功效,有所收穫。古人曾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明熟讀的重要性。英國作家、哲學家培根指出書籍是在時代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他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本體是「書籍」,喻體是「思想之船」,比喻詞「是」,用隱喻來表現。他又指出「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運用了借喻的修辭手法,用「貨物」比喻「知識」,起了補充作用。為了引起注意,作者又使用了「把」字句,將「運送」到賓語前置作狀語,突出了「貨物」的表達能力。

世人稱唐代李白為詩仙,杜甫為詩聖。他們知識淵博,寫下千首以上的詩篇留存人世間,杜甫從實踐中總結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名句。

讀書能啟迪智慧,培養思維的能力。我們要運用在大學所學過的基礎知識,進行思考,將自己的思想用在字裡行間,探求作者的寫作目的。清代作家吳敬梓著有《儒林外史》,這是我國一部著名的長篇諷刺小說。以前在大學讀過此作品,退休後也拿來看過,但只看不思索,水過鴨背,不入腦。現在,我又重複地認真閱讀,並進行重點分析思考。如第一回「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此回共有二十六個自然段,主要描寫元末明初王冕一生的歷程。他從放牛娃到自學成材,成為遠近聞名畫無骨荷花的大畫家。文章開頭,概括論述了世人都拼命追求功名,沒有一個是看得破的。第二至四段則從正面介紹王冕出身背景。他七歲喪父,靠母親做針織,供他讀書;十歲輟學,到秦家七泖湖放牛。他是個既孝順又積極向上的孩子。秦家有好吃的醃魚、臘肉,他都捨不得吃,留給母親吃;將買點心的錢積累下來去買舊書,利用放牛休息時間,用功讀書。第五至八段寫學畫畫的過程。在十三至十四歲某一天,遇到大雨後,湖邊荷花美極了,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萌生畫畫的念頭。天下那有一件學不會的事,我何不自畫他幾枝?看出他是位有志氣、敢於追求夢想的小青年。由於他勤奮努力,終於自學成才,到了十七、八歲靠畫畫能維持生活;不滿二十歲,就把那天文地理、經史上的大學問無一不貫通。他不求官爵,終日閉門讀書或帶母親到處遊玩。秦老看到他如此不俗,所以敬重他。

第九至十四段,寫他以各種藉口不與官府官員相見,不趨炎附勢。這裡著重描繪了翟買辦貪婪、作威作福的奴才嘴臉;時縣令陰險狡猾,當尋不見王冕時,他思前思後,忍了下去。把貪官內心,描寫得淋漓盡致。第十五至十六段,寫王冕因得罪權貴,要離家躲避,其母託秦老負責照顧。第十七至十八段,寫王冕逃到濟南,靠占卜測字維持生活,輾轉又回到家鄉。第二十段寫王冕母親歸天,留下遺言「……不要出去做官」。第二十一至二十三段寫吳王登門拜訪。二十四至二十六段寫吳王建立明朝,稱為明太祖。他為王冕封官,王冕得到消息後,事先離開,隱姓埋名,在會稽山中生活,後病逝,葬於會稽山下。這年,秦老壽終於家。通過王冕之口,禮部議定取士之法,王冕認為不妙。王冕一生從未做官,卻稱他為「咨議參軍」,這是莫大的諷刺。

經過上述的分析,對第一回的思想內容有了較深入的理解,作者在小說第一回已闡明他立場觀點,他追求的理想隱居不做官,王冕是他理想人物 —— 不追求名利,不參加科舉考試。「八股取士,使讀書人所志唯在於名利」,其後果較之「洪水猛獸有過之而無不及」(註二),有力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的危害性。開宗明義,說明全書宗旨。

由於好學不倦,勤作筆記,寫點心得體會,就能開啟智慧,增長知識。持之以恆,學到老,永不會寂寞,越來越有奔頭,其樂無窮!

註解:
一.摘自中華書局編的《論語》。中文今譯依照楊伯峻先生的譯本。
二.摘自吳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第三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