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宋代文學的承先啟後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宋代文學的承先啟後

宋代文學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著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由於社會的發展不斷向文學提出新的要求,再加上文學本身也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因此,中國古代文學出現了這樣一種發展趨勢:傳統的古典詩歌逐漸走向衰落,小說、戲曲等文學體裁代之而起,逐漸發展成為文壇的重心。宋代文學就處在這種轉變的過渡階段,起著承先啟後的重要作用,對後代文學有深遠的影響。現在分別就幾種主要的文學體裁,講一講宋代文學承先啟後的情況。

一.詩歌

我國古典詩歌有著悠久而光榮的歷史。它從詩經、楚辭開始,不斷豐富提高,到唐代形成了一個波瀾壯闊的高潮。古典詩歌的各種體制如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絕、七絕等在唐代都已定型,在這方面,宋詩很難再有什麽創新。但在內容方面,宋詩卻有「取材廣,命意新」(見曹學佺《宋詞選序》)的特點。宋代詩人繼承了杜甫、白居易等前代作家的現實主義傳統,在反映社會生活的廣度上作了新的開拓:首先,它充分表現了當時的民族矛盾和人民的抗敵意志。其次,宋詩除大量反映農民的苦難外,還開始注意反映手工業工人和城市貧民的痛苦生活,例如梅堯臣的《陶者》反映了製瓦工人的勞動成果全被剝奪的境況:「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范成大則在自己詩中對冒著大雪沿街叫賣的小販寄予深切的同情(見《雪中聞牆外鬻魚菜者求售之聲甚苦有感》)。這種反映城市貧民生活的作品在宋詩中雖然數量不多,確是一種值得注意的新事物。第三,宋代詩人除了在詩中抒寫重大題材外,對於自然景物、社區風俗、家庭愛情、歷史傳說、生活細節以及其他許多方面都有廣泛的興趣,在自己作品中加以詠嘆,這也擴展了詩歌的主題和題材。

宋詩在藝術風格上也有自己的特點。它吸收了一些唐代文人「以議論為詩」的表現手法,又進一步發展到散文化的「以文字為詩」。這種議論化、散文化的傾向,把宋詩引上樸素、明暢、自由、開闊的發展道路,在參與政治鬥爭、抵制浮靡文風方面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在中國的詩歌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但是,用詩歌來講道理、發議論,把自己的傾向性在作品中公然表露出來,就難免使詩歌流於粗淺,缺乏詩味,缺乏藝術感染力。清詩人王士禎對唐詩和宋詩做過這樣的比較:「唐詩主情,故多蘊藉;宋詩主氣,故多徑露。」這個評語較為中肯。大抵宋詩理性於詞,多平易直露而少含蓄渾厚,為此,宋詩受到後代不少文人學者的詬病,古代詩歌從此走了下坡路。

二.詞

詞發展到宋代,出現了一個極盛時期,比唐五代大大前進了一步。正像詩歌是唐代的代表性文學一樣,詞可以說是宋代的代表性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是聳立在中國韻文史上的三座豐碑。

宋詞的重大發展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作家作品增多:宋代填詞之風非常普及,上自帝王將相,下至藝人歌妓,都熱衷於作「新聲」,並且出現了李清照、朱淑貞等女詞人,在文學史上寫下了嶄新的一頁。從唐圭璋編輯的《全宋詞》看,大小作家有一千三百三十餘人,詞一萬九千九百餘首,詞牌八百七十多個,大大超過了唐五代的數量(唐五代流傳下來的詞儀一千三百一十首,作家六十八人,詞牌一百五十多個)。當時詞的功用也很廣,上自朝廷祭祀,下至倚門賣唱,都可以利用這一藝術形式,可見宋詞的群眾性、普及性。

二.題材擴大,境界提高:唐五代詞大多抒寫艷事閑愁,寫詞的目的只是為了「娛賓遣興」,詞風也艷麗柔婉,所以當時流傳著一種「詞為艷科」的說法。這類作品一般是和政治鬥爭脫節的,很難找到時代的影子。發展到北宋的蘇軾和南宋的辛棄疾等,情況大變。他們打破了詞的狹隘的傳統觀念,開拓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境界,努力表現廣闊的現實生活,凡是可以寫詩寫文的內容,都可以寫入詞內。於是詞的內容不再限於風花雪月、男歡女愛、離別相思了,階級鬥爭、民族鬥爭等重大題材,在詞中都得到了反映,既有千軍萬馬的鏖戰,也有壯志難酬的悲歌和飽嚐離亂的愁苦。可見,宋詞已經從花間樽前解放出來,成了一種和政治風雲息息相關的文學形式,因而生機勃勃,贏得了強大的生命力。

三.風格和形式大大發展:隨著詞所反應的生活面的擴大和深入,宋詞的風格也發生了相應的轉變,出現了不少慷慨激昂的詞章,形成了與婉約派相對的豪放詞派,這是宋詞發展的新高峰,代表著詞壇上最有生氣的潮流。為了表達豐富的內容和豪放的氣勢,詞的篇幅也大大加長,唐五代詞一般都是六十字以內的小令,到宋代已出現了大量慢詞,最長的在二百字以上。

總之,宋詞無論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和唐五代詞大不相同,它是兩宋文壇上最有創造性、最有生命力的文學形式,在中國的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這種文學體裁延續了一千多年,至今仍有生命力。

三.散文

宋代是我國古典散文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中國的散文在先秦就奠定了基礎,當時有歷史散文、諸子散文流傳千古;到了漢代,司馬遷的《史記》開創了史傳文學的新局面。但從東漢至盛唐,文壇被駢體文所壟斷;到中唐時,韓愈、柳宗元著力提倡古文運動,散文的優良傳統才得以恢復;但從晚唐五代以至北宋初年,浮艷華麗的駢體文又捲土重來,風靡文壇,經過北宋的詩文革新運動,才把這股形式主義文風扭轉過來,中國古典散文的優良傳統至此完成。

宋代是中國古典散文發展的重要時期,作家很多,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中,宋朝就佔了六人 —— 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宋代的散文數量也很多,注意反映現實,文風平易暢達,是一筆寶貴的文學遺產,對後代散文影響很大。元、明兩代和清朝中葉以前的文風,基本上承襲了這個傳統。

宋代散文對以韓愈、柳宗元為代表的唐代散文,有繼承也有發展。

一.理論上繼承發展:在文道關係上,韓、柳都提倡文道合一而以道為主;宋代散文家繼承了這一創作理論,同樣強調道對文的決定作用,但對「道」的理解卻有發展。韓愈所說的「道」,主要是傳統的儒家之道;而宋代散文家所說的「道」既指傳統的儒道,又包含著關心「百事」(即關心現實生活)的內容。這就把「道」的涵義擴大了,使文章不僅宣傳道統,而且也反映現實生活。宋代散文現實性強,和政治聯繫密切,與這種進步理論有關。北宋的不少名作,如歐陽修的《與高司諫書》、《朋黨論》,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等,都與當時兩次變法有關;南宋的散文則大都表現抗擊異族入侵的民族意志,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文風上的繼承發展:韓愈提倡「文從字順」和「務去陳言」相結合的文風,但在創作實踐中強調「詞必己出」,避熟就生,主要發展了「奇」的一面;宋代散文家則主要發展了韓愈文論中「易」的一面,建立了平易自然、流暢婉轉的風格。因此,唐文一般重氣勢,寫文章注意雄健渾厚,波瀾起伏;宋文一般重風神(指作品的意境、情味),寫文章注意平易流暢,舒朗自然。比起唐文來,宋文是一種更為輕便的表情達意的工具,往往把說理、敘事、描寫、抒情融為一體,更能適應政治鬥爭和反映現實的需要,因而成為後世散文家樂於效法的一種典範。

四.小說

宋代是文言短篇小說向白話短篇小說過渡的時代,宋代的話本為我國白話小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小說發展的歷史來看,先秦是中國短篇小說的孕育時期,當時的神話傳說是我國小說的源頭;魏晉南北朝出現的志怪、志人小說,是我國小說的雛形,標誌著小說的誕生;發展到唐傳奇,已經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言短篇小說了。這種文言小說到宋代就走了下坡路,在思想意義和藝術成就方面都比唐傳奇大為遜色。加上廣大的市民階層不熟悉文言,不歡迎它,這就是文言小說逐漸喪失了生命力,終於被蓬勃發展起來的白話小說 —— 話本所替代。話本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的小說進入了一個由文言向白話發展的新階段,中國的白話小說由此成型,因此魯迅先生稱它為「小說史上的大變遷」。在這個基礎上,明、清小說發展到全盛時期。所以,宋代小說在中國小說史上也起著明顯的承先啟後的作用。

新興的話本文學在題材、語言和表現手法等方面有許多新的特徵,與過去的文言小說大不相同,它和唐傳奇的主要區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語言不同:唐傳奇是文言,話本是當時流行的白話,具有生動明快、自然流暢的特色,通俗易懂,大大增加了小說的表現能力。

其次,作者不同:唐傳奇多出自文人之手,話本多為市民階層的作品,作者差不多都是無名氏。當時的說話人師徒相傳,在演出時不斷加工提高,逐漸變成一種集體創作,無法考究原作者的姓名。

第三,題材不同:唐傳奇雖然受了市民思想的某些影響,但基本上屬於地主階級文學,它的主角往往是豪門貴族的公子小姐,藩鎮門下的武士俠客,或者是與官僚士大夫交往密切的名妓等等。話本的主角卻有不少是中小商人、手工業者、江湖流浪漢,以及社會地位低下的勞動婦女。這些下層市民也身受地主階級的壓迫,他們的生活理想和道德觀念,都帶有濃厚的時代特色和階級特色,表現了他們對封建勢力的反抗,尤其突出了婦女鬥爭的堅決和勇敢。與此同時,話本所反映的生活面比文言小說擴大了,既取材於歷史,又直接取材於現實生活;既描寫政治、軍事鬥爭,又描寫工商業活動及下層市民的戀愛婚姻和日常家庭生活。有些話本雖然從文言小說改編,也往往對情節和人物作了新的處理,使它更適合市民的觀點和興趣。

第四,在表現手法上有發展:由於話本是說給人聽的,因而它的情節往往曲折生動,矛盾衝突相當尖銳,引人入勝;人物也寫得有聲有色,栩栩如生。話本還注意把環境描寫、心理刻畫與人物的行動、情節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很少單獨的、長篇大論的心理刻畫,也很少獨立地、靜止地進行環境描寫,這就形成了中國古典小說在藝術表現方面的顯著特色。

第五,在題材上有特色:(1)為了等候聽眾,延遲正文開講的時間,穩定早到聽眾的情緒,往往在正文之前吟誦幾首詩詞或講一兩個小故事,叫「入話」,其內容大都和正文相關,可互相引發;(2)為了渲染故事場景或人物風貌,往往在正文中穿插一些駢文或詩詞;(3)結尾常用詩句總結全篇,勸戒聽眾。

總之,宋代話本確立了中國白話小說這樣一種嶄新的文體,形成了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從而為後代白話小說的繁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元、明、清小說的許多特色,如題材廣泛、語言通俗、情節曲折、人物鮮明等,都受宋話本的影響。話本的表現手法及說話人的藝術傳統,至今仍被小說作者和說評書的藝術家們繼承著。

此外,宋代民間戲曲也很繁榮,已經具備了戲曲文學的基本形態,這對元、明、清三代戲曲黃金時代的到來有直接影響,可惜宋代的民間戲曲未能流傳下來,在文學史上形成了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