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怎樣寫好行書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怎樣寫好行書

怎樣寫好行書

行書在書法藝術上最為便利,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以其有通行書體之意故稱「行書」。楷書工整規矩,時間要花得多。草書則非熟練不能成字,行書實用價值較高。世傳為後漢劉德昇所創。其實一種字體的形成,是經過許多時日,歷經多少人的智慧累積而成,所謂草創者,不過是在當時從事有系統的整理比較著名之書家吧?

蘇東坡《書說》上說:「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不能立而能行,不能行而能走者也。」這是說楷書產生行書,行書產生草書。楷書像人的站,行書像人的走,草書像人的跑。未有不會站而會走,不會走而會跑的。行書不僅被認為是最流行的字體,在實用藝術上仍保有最高的地位。行書宜寫得流暢迅速、自然飄逸、參差變化;不宜如楷書正面肅立,嚴謹端莊。

行書傳世法帖,真是浩如煙海,不可勝數。就最早摹刻的《淳化閣帖》中,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跡,即居其半。自宋元以迄明末清初,盛行帖學,可說是行書的天下,都達到很高的水準。以下三帖是寫好行書之必備要帖:

作者書寫杜子美《江南逢李龜年》詩

作者書寫杜子美《江南逢李龜年》詩

一﹒《蘭亭敘》–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西元 353 年)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之蘭亭飲酒作詩,王羲之乘興以行書為詩集寫序,序文二十八行,共三百二十四字,其書法骨格清秀,點畫遒美,行氣流暢。字有重複,皆構別體,其中「之」字二十,「以」字七,「也」字四,個個體勢不同,十分精妙。原帖已隨唐太宗殉葬昭陵,今流傳者皆為摹本。其次有唐中宗《神龍》半印的摹本,相傳是馮承素所摹。神采飛逸、生動自然、遊絲牽連,筆畫清晰最為接近真跡。世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二﹒《集字聖教序》– 唐太宗為玄裝翻譯佛經而寫之序文,唐僧懷仁自王羲之行書墨跡中,選出序文之字,拼集模刻而成。碑文三十行,每行大約三十字。由於碑冠上雕有七體佛像,世人又稱七佛聖教序。全文一千九百零四字,除掉其中相同的過半重複字外,實際字數是七百六十字。「之」五十三字,「而無」合共三十九字,「不」二十四字。字體以行書為主,可是由於是集字之故,也有楷書和少許草書,而且字的肥瘦大小也都不同,就連筆勢的銳利與溫雅也不同。由於集字、行氣連貫不如尺牘流暢,惟此序文字數極多,為至佳之行書範帖。

三﹒米芾《蜀素》、《苕溪帖》– 北宋四大書家中,以米芾學書最勤,流傳書跡最多。所書《蜀素帖》,係將自作詩八首,寫於白絹上。絹墨相發,姿態搖曳,為宋人之冠。《苕溪詩卷》是米芾應友人遊苕溪,這首詩是他在集會時寫給同遊友人的。此詩的書法非常秀挺,結字俯仰多姿,生動自然。黃山谷讚揚「其氣有快劍斬陣之慨」。

以上《蘭亭序》、《聖教序》、《蜀素帖》、《苕溪帖》諸帖,要按部就班,下定決心,勤練勤習。先求形似,而後神似,是為遺貌取神,自我創新。包世巨說:「於中必有我,蜜成花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