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感悟《蘭亭序》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感悟《蘭亭序》

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閃耀光芒並使中國人為之驕傲的有:至聖先師孔子,曠世哲人老子,詩聖杜甫,詩仙李白以及書聖王羲之等。他們都是國寶、國脈、國魂。其中,我對書聖王羲之的認識是逐步加深的,對於他之所以被譽為書聖,並在一千六百多年的中華書法藝術史上永放光輝的根由,有著極大的興趣。我現在分三個方向談一談我個人的想法和感悟,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家庭環境和社會影響

王羲之(公元 303–361 年),字逸少,瑯琊人(今山東臨沂),後移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他出生於西晉士族首領之家,伯父王導,是東晉三朝元老、功勳卓著的宰相,父親是淮南太守王曠。東晉有四大門閥,即:王、謝、庾、桓,而王家是其中聲望最高、勢力最大的士族,權傾一時。王導不僅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他還是一位頗有名氣的書法家,尤善草書,深懂鍾繇和王瓘的書法,有著名的草書作品《省示帖》、《改朔帖》傳世。在永嘉南渡、西晉衰亡之際,朝廷、官宦、文人雅士逃亡時所攜帶著大量財物及文物典籍,其中有不少文物典籍及書畫因戰亂而丟失毀損殆盡。但是勇敢而睿智的王導,為了把國脈、書脈保存下來,他沒有像其他人那樣把寶貴的書法典籍放入行李箱中,而是把書帖縫入衣袋中「以命相守」,把東漢大書法家鍾繇的書法作品《宣示表》書帖保存了下來,這也是他在東晉王朝繼承發揚書藝的重要依據。南朝的書法發展,王導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王氏家族中,王曠、王洽、王珣、王敦、王玄之、王羲之、王渙之、王獻之等與衛、謝、桓等家族享有盛譽,獨霸了東晉的書壇。尤其是王家,東晉書法家有八位,而琅玡王氏一門就佔了六位。

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在這種有權有勢的家庭中,他所得到的影響和關愛是不言可喻的。王導稱他為「吾家佳子弟」,太尉郗鑒把王羲之招為佳婿,在「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年代裡,在權勢與書香的環境中,書法對王羲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所以說家庭的影響與熏陶是他成為書家的最初條件。

二﹒醉心書法,博採眾長

王羲之七歲開始學習書法,向當時的書法家衛夫人學習。衛夫人十分看重他筆下有法、少年老成,認為他早晚會成名並超越自己。據說羲之十二歲時就曾讀過他父親秘藏於枕頭之下的古人書論秘笈,因而書藝大進。我認為這部秘笈就是伯父王導在永嘉南渡時藏在衣服中的書帖《宣示表》。鍾繇是東漢的書法家,精通楷、隸,影響深遠,對東晉以後書法有著承先啟後的重要作用。所以說把這本書帖說成是秘笈也不為過。羲之敏而好學,書藝大進。據說《淳化閣法帖》提到說:「衛氏有弟子王逸少,甚能學己書,筆勢潤精,字體遒美。」南梁陶弘景論其書云:「逸少學鍾,勢巧形密,勝於自運。」(《與梁武帝論書啟》)(一)。以上說明王羲之學衛夫人、學鍾繇學到了真髓,而且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王羲之也甚為得意。不過後來他北上遊歷名山勝地,目睹了古代名家李斯、鍾繇、梁鵠的墨跡和法帖,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自愧書道不如前人。從此他博採眾長,學張芝的草書、鍾繇的楷書,鑽研體勢,一改漢魏的樸質書風,大膽創造妍美的書體、乃至神韻美妙,受世人喜愛。不僅如此,王羲之還到過佛國仙山天臺山,向白雲先生學書訣。白雲先生俗姓許,字紫真,東晉初隱於天臺靈墟,是隱名的高道書法家。《中國書法大辭典》中有王羲之《記白雲先生書訣》。此書訣是中國最早的書法理論之一,是成為書法家必經之理論基礎。王羲之在華頂山還有學書的遺跡墨池。在此他深深領會書訣的精髓,晨昏洗筆,竟使池水盡墨,後人稱之為墨池,並有其遺作《獨筆鵝》。王羲之的交遊遍訪,豐富了閱歷,廣泛吸納了各家的書道,為他超越前人提供了條件。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會稽名流雅士謝安、孫綽、謝萬等四十二人,在風景如畫的山陰蘭亭,舉辦了「蘭亭禊會」(或者叫蘭亭酒會),曲水流觴、飲酒賦詩,把蘭亭雅集活動推向了高潮。名士成詩三十七首,編成蘭亭詩集。王羲之為詩集寫了《蘭亭集序》,並邀請當時文壇領袖孫綽為詩集寫了後序。《蘭亭集序》一問世,猶如日月經天,光耀書壇。唐太宗李世民認為王羲之書「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王羲之傳論》,唐太宗把《蘭亭序》視為「古今法帖第一」。除了唐太宗之外,褚遂良、虞世南、黃庭堅、米芾、趙孟頫等著名書法大家也都視《蘭亭序》為神品,為書法之宗,並摹寫、臨寫。凡是書家,言必稱二王(王羲之和王獻之)。書聖非逸少莫屬。

其三﹒大膽創新改革書風

王羲之自唐以後被尊為書聖,他的心愛之作《蘭亭序》不僅是「古今法帖第一」、「天下第一行書」,而且還是書法史上的一個永恆經典。「試想,書法史上有哪件作品得到『化身百種』式複製,以致產生空前絕後的範本效應?又有哪件作品能對後世那麼多的大家產生深入骨髓之影響?又有哪件作品能具備《蘭亭序》那樣的學術生發力,擁有蘭亭學研究那樣纍纍碩果?」(二)從帝王將相到平民百姓都尊崇王羲之的書道。《蘭亭序》之所以有這樣崇高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地位,我看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首先,得力於王羲之召集的永和蘭亭雅集,離開了雅集提供的特定契機,他便不可能創作出以傳播文字內容為目的的《蘭亭序》書法作品。其次,得力於王羲之大膽嘗試「姿媚」新體的創作精神及能力,否則,他只會寫出像《姨母帖》、《喪亂帖》那樣古樸風格的作品。第三,得力於王羲之本人的高度自信,及時將書法效果最好的一篇正稿,視為珍品留作家傳,從而使後人有機會一睹真容。第四,得力於智永的珍藏與摹寫,把摹本賜與他人,向外界傳遞了《蘭亭序》真跡尚存人間的信息。第五,得力於唐太宗對《蘭亭序》的大力複製,終使真跡一紙「身化千億」,走向了最廣泛的社會傳播。後來雖真跡不存,人們再也無法領略原作之風采,但眾多的複製本又為眾多的讀書人提供了難得的欣賞與師承範本。

註:
(一)轉載自戴清民《書山擷英》。
(二)毛萬寶《蘭亭序》:中國書法史上的永恒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