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文房四寶之墨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文房四寶之墨
墨條

文房四寶之墨

墨,文房四寶之一,傳到今天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已有千年之久,和文房其他三寶:筆,紙,硯,已逐漸被社會大眾所遺忘。尤其是個人電腦和資訊的應用,它們實際上是可有可無,是屬於可無中的無需品;只有在書法愛好者中,還能被了解和應用。而其中的墨及硯,則成了部分書法家實用工具,但大多成了文物家把玩欣賞的收藏品。

我個人認為,這四寶卻是使中華民族得以維繫和傳承中華文化的工具。試看數千年的世界文明,巴比侖、埃及、印度、中華四大文明,只有中華文化,得以留傳至今;其他文化則成了歷史或古蹟,甚至被其他文化取代。今天,英語成為歐美文化社會的主體,而中華文化的中文,卻留傳至今,繼往開來,就是靠著這四寶的功能。今天,印刷術及電腦,取代了四寶,使它們成了不同價值的文物,但它本身內涵,卻是中華民族無形的財富。

五彩墨條

五彩墨條

墨的最早應用,是距今三千七百年的殷周時代,當時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甲骨文,是用石墨塗上保存,有的甚至用朱砂書寫在樹皮、石塊及各種硬物體上,這是我們老祖宗最早用墨的開始。二千五百年前,到了周朝孔夫子時代,仍是用墨寫在竹、帛上。再四百年後,直到漢朝蔡倫發明造紙,即距今二千一百年,也就是西方公元年曆的開始,漢人才大量書寫,也使墨成了大量應用的物品,進而發展出各種製墨的方法。繪畫上所需的各種顏料,也是使用製墨方法做成各種不同顏色的彩墨,又稱「五彩墨」,如紅、藍、黃、綠、金、銀等色。

唐朝文化是頂盛時代,文人對墨的應用極為普遍,也因此對墨的品質要求,也隨著時間而日漸講究。各地製墨因就地原料不同、方法不同,工匠在製作過程中製成各有特色的墨,而公認品質最好的是徽州墨。

到了宋朝,製墨已達到十分成熟的境界。明代開始,有了裝飾藝術的要求,而走出實用的需要。清朝初期,康熙、雍正、乾隆更是盛世,也因此能有很多墨的藝術品留傳至今。

墨的分類,大概可分為松煙墨和油煙墨兩種。松煙墨用松枝燒煙採集煙灰製成,色澤烏黑,在陽光下不反光而無光澤;油煙墨用桐油或其他油質燒煙製成,色澤黑而反光發亮。

墨的製作,經過千年的製造和改進,程序上皆大同小異,即製墨方法大同,小異則是在製作中依工匠的經驗、各家要求,加添其他不同配料(如香料、顏色等),製成不同產品。各地工廠,為本身銷售目的,各自製墨的配料,常秘而不宣,形成墨的本質,各地成品,各有不同。

製墨程序是將採集的煙灰與膠質物料混合,成為可塑膠泥,膠質是植物油脂或動物脂肪。膠泥可塑濃度及如何與煙灰混合均勻,這就是各地工廠的秘密,不傳授於外人。最後,膠泥做成墨條或壓入已雕刻木模中成墨塊和墨條,經陰乾後成墨。墨條或墨塊,加水在石面磨擦,水成黑色為墨汁。否則可用作觀賞文物。

墨塊,兩面,製作後按花紋,稱「異魚吐墨」。樹為楊柳樹,樹葉刻工極為細緻。墨塊邊有字「乾隆三十年造,臣徵瑞恭進」(上右圖)。乾隆三十年,應為公元 1776 年。僅作觀賞用。

墨塊,兩面,製作後按花紋,稱「異魚吐墨」。樹為楊柳樹,樹葉刻工極為細緻。墨塊邊有字「乾隆三十年造,臣徵瑞恭進」(上右圖)。乾隆三十年,應為公元 1776 年。僅作觀賞用。

墨在製作上,膠質中加入各種材料,如蛋白、檀香、真珠粉,麝香等,用以改善製作黏度、硬度、氣味及色澤。早時,在鄉間用古墨磨汁加酒,用作止血及治痢疾。古時有墨刑,即臉上刺字上墨,又稱黥面,而建築用則有墨繩等,都是墨的其他用途。

以上管見,請有識之士,指正補充。

同一系列:文房四寶之硯(作者:譚海鳴)
文房四寶之紙(作者:丁祖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