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歐遊散記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歐遊散記

歐遊散記

我和老伴曾去歐洲旅遊了一趟,粗略地瀏覽了一下歐洲中部的人文景觀,直觀地學習了一點歐洲歷史知識,弄清了一些過去不明白的問題, 確實受益匪淺。在此記下一些觀感、故事和讀者分享。

一﹒倫敦塔.血腥塔

翻開英國的歷史,發現與中國歷史竟然有許多相似之處。在封建王權統治下,王室鬥爭、宮廷政變不斷,弒父殺兄、骨肉相殘、篡位奪權…好像也沒有停止過。

倫敦塔位於泰晤士河北岸,初建於十一世紀(威廉一世時代),歷經二十年才建成。以後不斷擴充修繕,才成為今天有十九個塔房的城堡群。該房原是做王室居所的,為鞏固統治,防禦敵人,建有內外兩層。外層有壕溝和圍牆,圍牆上處處有可射箭的長十字形監視孔,外敵來犯,可看清,可射擊。後來逐漸變成拘押犯人的國家監獄和處決王室及政治犯的刑場。好幾位失敗的國王,失寵的王后、王妃、王子、大臣和貴族被囚禁、斷頭在此。院內還保存著斬人頭的凹形大理石砧板和巨型斧頭,以及被斬的大人物名單。耳聞目睹這一幕幕,一股陰森血腥的氣味油然而生,使人不寒而慄。所以大家又稱此塔為 〈血腥塔〉。

在所有被殺的王室成員中,最令人同情的要算愛德華五世及其胞弟約克了。1482 年,愛德華四世就決定傳位給其十二歲的兒子 – 愛德華五世,由其弟(五世的叔叔)格羅斯特公爵任攝政王。誰知 1843 年愛德華四世出征與法國征戰時,突然得了傷寒病逝世。王后對這位攝政王企圖篡位的野心早有洞察,於是想以攝政會議取代攝政王。不料事情被泄露,可惜王后沒有政客手腕,放鬆了警惕,就在帶兒子參加加冕禮的途中,被公爵逮捕。隨後,公爵又誘捕五歲的幼子約克,一齊關在塔中,並加以殺害。兩個剛步入生活的小孩子就這樣白白地送了性命,他們完全不懂親情中也有虛情假意,為名、為權的爭奪中會有殘忍兇殺啊!

如今,這牢固、堅實、神祕的古舊塔房建築依舊,絕大部份已成為寶藏豐富的博物館,是英國人的「故宮」。皇室珠寶首飾,金絲皇袍,皇室武器、權杖…不計其數。但金光閃閃璀璨奪目的帝王後面,都暗藏著仇殺和血腥,怎不令人毛骨悚然呢!它記載著英國的歷史,也昭示前來參觀的世人:王室的明爭暗鬥,骨肉殘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二﹒烏鴉的另一個故事

記得《星島日報》曾刊登過我一篇短文,題為《烏鴉叫聲的聯想》。說到世界各地對烏鴉的褒貶不一樣,有的地方視烏鴉為不祥之物,有的地方則視烏鴉為太陽神的忠實使者。現在想再說說英國王室養烏鴉的故事與大家分享。

英國的倫敦古塔曾是王室居住的古堡。進門對面那座塔房中間的主體部分好像公寓大樓,樓房四角都連接著一座高塔。其中三個角連接的是方形塔,一個角連接的是圓形塔,此塔本來是作氣象觀測和戰時需要瞭望台用的,誰知後來竟成了烏鴉的聚居之所,每天都有一群群的烏鴉飛進飛出,它們在塔內安家、築窩,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國王查理二世認為烏鴉防礙氣象觀測,曾下令驅趕烏鴉。但王室的人傳說「烏鴉飛走塔會崩塌,國家也會瓦解」,所以只好讓它們繼續棲息。不知哪一年古塔發生了一場大火,整棟樓宇被燒毀,唯獨烏鴉棲息的圓形塔完好無損。王室和百姓們都說是烏鴉保護了塔房,從此,在英國烏鴉被奉為「神鳥」。

此後,在古塔園內,專門為烏鴉修建了吃喝遊玩的場所,小房子、高棚架、瓷盆碗、飲水杯隨處可見;每天供應肉類、瓜果、清潔飲水,把它們一個個調養得又肥又大,羽毛豐滿。任何護衛、僕人都不敢忽視對烏鴉的照料,以及活動的自由,從十七世紀直到現在。近年來,為防治禽流感,飼養師還給它們注射疫苗。

維多利亞女皇時代,王室就已遷至白金漢宮(十九世紀中葉),倫敦塔逐漸開放給遊人參觀。人們在園內都能見到烏鴉的蹤影,大搖大擺,儼然古堡一「主人」樣。為了便於辨認,飼養人員給每只烏鴉都取了名字,並將它們的翅膀羽毛剪短,不讓它們飛太遠。只是現在的烏鴉已不是十七世紀前棲息塔內的那些「核心成員」了,也許是它們的後代子孫,也許是另一家族。據說最老、最長壽的一隻名叫吉姆.克勞,已經超過四十四歲了。

三﹒倫敦橋倒了嗎?

很多年前,我在美國人家裏打工,就常和美國小孩一起唱過:「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但不知它的來歷和原意,還以為是在開玩笑。所以有時我也以開玩笑的方式為「Golden Gate Bridge is falling down…」孩子們都立即制止、糾正我說:「No, No, No…It’s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旅遊真是最好的學習,這次去歐洲旅遊才弄清楚那歌詞是怎麼一回事。

歷史上橫跨泰晤士河的倫敦橋,在羅馬時代是用木頭或石頭搭的,多次修建又多次被毀壞。1014 年為抵抗入侵的丹麥軍,英王下令燒毀橋,以致橋就要倒了,民間就產生了童謠為: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一直傳唱至今。十九世紀初,由約翰.雷尼父子設計用花崗岩作材料,親自督造,費時七年(1824–1831)才完成的倫敦橋算是比較現代化的了。但進入二十世紀初(1902–1904),交通工具有了大進步,橋面也不夠需求,為緩解交通擁擠,就加寬橋面,以致造成橋基逐漸下沉。

英國人車水馬龍來回走了一百多年的、比較現代化的倫敦橋在下沉,真令人擔心又覺可惜啊!要維修嘛,得花大錢;要拆掉嘛,也得花大價錢。真傷腦筋啊!正在躊躇猶豫不決之時,一位美國的工業企業家、城市締造者決定買下,英國政府真是喜出望外求之不得了,可以將賣橋的錢拿去修新橋呀!

這美國企業家名叫羅伯特.麥卡洛(Robert McCulloch),祖籍英國倫敦,當時住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哈瓦蘇湖市,一直想在開發該城市時用獨特、有吸引力的形式出現。他想:買下英國的倫敦橋放在該湖上多美啊,且在他心上也等於是架起了一座連接兩處故鄉的橋啊!1968 年,他以 246 萬美元買下了倫敦橋,把橋切成 10,276 塊,編上號碼,經水路、陸路運回亞利桑那州,用三年時間將橋按原樣拼回,安放在湖上,並加固裝飾,已成為一大旅遊景觀。對外開放後,又用飛機、車輛免費將全國各地的三萬七千多遊人帶到哈瓦蘇湖市觀光,吸引了許多人的興趣,投資者、購房者……不斷湧進。這樣,他很快就賺回了事先花出去的雙倍費用。至今,人們對他經商的眼光、膽量和魄力都十分佩服且讚不絕口。

英國古老的倫敦橋確實多次被燒、被毀、倒掉,近代二百年前的倫敦橋卻沒倒掉,而是被賣掉遷移到了美國-應該說,那橋也算是一件特大古董文物啊。但英國人沒保存下來,現在英國的倫敦橋是後來修建的水泥橋,而不是十九世紀初建的花崗岩石橋啊!另外還有更加現代化的「倫敦塔橋」也不是過去的倫敦橋。

諸君想想,那賣掉、安居在美國的倫敦橋,還該叫它是「倫敦橋」嗎?這究竟是英國的榮耀還是悲哀呢?

四﹒看羅浮宮「三寶」

巴黎的羅浮宮在市中心塞納河北岸,是歐洲文物保存最豐富、藝術品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從十六世紀開始收藏文物,至今已有四十多萬件了。在眾多高雅藝術展示品中,要算「鎮館三寶」給人印象最深了。所謂「三寶」即:斷臂維納斯、無頭勝利女神、蒙娜麗莎畫像。

「斷臂維納斯」的複製品很多,其形象也為大眾所熟悉,她確實是女性美與愛的化身,但真正的原型雕塑卻是收藏在羅浮宮的。它是用整塊圓柱形、白色大理石雕成,高 2.04 米,是西元前 150 年由希臘雕塑家阿歷山德羅斯(Alexandros)雕刻,也許由於戰亂或地殼變遷,人們都沒重視保護它。1820 年在愛琴海島上,一位農夫挖地時發現,報告了法國領事館,經過一番周折、斡旋、經濟交易,終於運到了法國。據說當時法國人一片歡騰,視為國寶。如今,世界上所有的藝術家都以能親睹希臘最偉大的藝術奇蹟為人生一大幸事。

無頭女雕塑,法國羅浮宮「三寶」之一

無頭女雕塑,法國羅浮宮「三寶」之一

「無頭勝利女神」,孤陋寡聞的我,過去未曾見過,這次初看大吃一驚。哎呀!怎麼有雙翅卻沒頭啊?腦袋都被人斬掉了還說什麼「勝利」呢?經導遊介紹才知:這是 1863 年在希臘莫塞勒島上發現的,最初只是一堆大理石碎塊,經多年修復才重新站立了起來,它高 2 米,底座是戰船的船頭,但仍缺頭少臂。作者是誰,已無法考證,估計約在西元前 200 年製作;傳說是古代匠人為紀念一次希臘海戰而作的。那無頭女神身體略前傾,雙翅舒展張開,衣裙隨風後飄,好似凌風而去,在船頭引領著艦隊乘風破浪向前。雕刻細膩傳神,不知作者是有意讓它無頭少臂,以表現她視死如歸的戰鬥決心和勇氣,還是後來找不到那頭、臂零件?使人浮想聯翩。

在「蒙娜麗莎」畫像前聚集的觀眾最多,聽解說、從不同角度拍照、議論紛紛的人好像都在忙。對畫像大家並不陌生,此刻關心的不是畫像高超的藝術成就,而是該原幅畫像失而復得的故事。據導遊說該畫像本是法王向作者達芬奇買下的,收藏在館後,曾三次被人盜竊,最後一次竟是一個義大利電工偷走。他可能出於愛國心,想作者是義大利人,這件無價之寶理應屬於他的祖國;後來義大利依法送還給了法國。也許達芬奇自己都沒想到:為朋友的妻子因喪子之痛,畫了一幅神秘的、似笑非笑的肖像,竟成為驚世之作。法王大概也沒想到:當年邀請達芬奇來作宮廷畫師,並購下「蒙娜麗莎」這幅畫,竟會給羅浮宮增添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五﹒瀕死的石刻獅子

早就聽說過瑞士盧森的石刻獅是世界著名的雕像之一,究竟什麼樣,卻未親睹。幸好此次歐洲遊,有機會一睹廬山真面目。

導遊領我們走進盧森的一個小巧別致的公園,來到一方水池邊,正對面是一片石岩,石岩中部下方好似一個岩洞口,一隻石刻雄獅斜臥在一副盾牌和長矛上。獅子左背插著一隻斷箭,好像箭頭已刺入心臟。獅子疲憊不堪,奄奄一息,面部表情十分悲傷、痛苦,令在場的人無不屏住呼吸,以沈重的心情等待著導遊介紹。

在「瀕死的石刻獅子」雕塑前留影

在「瀕死的石刻獅子」雕塑前留影

原來這雕像是為紀念在法國大革命中為法國王室而戰死的八百瑞士雇傭兵而作的。為什麼瑞士人要去為法國人賣命啊?瑞士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在過去的農耕時代,國家貧窮,很難養活眾多的人口;加之那時又處於歐洲戰亂時期,瑞士人英武好鬥,為養家糊口,一些人就為別國當雇傭兵-只要誰給錢,他們就效忠誰為之而戰。後來甚至發展到整團、整團地出賣雇傭兵,許多人還把當雇傭兵當成一種職業。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爆發,法王路易十六出錢買了瑞士八百名雇傭兵來保衛王室,結果還是一敗塗地,法王被送上了斷頭臺,雇用兵也全軍覆沒。1821 年,丹麥藝術家特爾巴爾森在天然的岩石上雕刻了這只長 10 米,高 3 米的「瀕死石獅」,以紀念那些為錢而作了無謂犧牲的雇傭兵。

獅子象徵瑞士人勇敢和自我犧牲精神。瀕死的石刻獅子,的確雕刻得栩栩如生,完全沒有過去所見過的雄獅那雄赳赳、神氣十足、生龍活虎的樣子。可以想像,藝術家在設計時,對雇傭兵的處境和結局是多麼的無奈和同情啊!法王路易十六這個封建王室的代表,本身就是社會發展的阻力,大革命推翻他、斬死他是理所當然的事。可是雇傭兵只為錢而不明正義,忠勇為他效命,卻是冤枉地做了他的「陪葬品」,怎不讓人覺得悲哀喲!當時的瑞士政府也無暇顧及他們-石獅頭前面還有一塊帶瑞士十字形國旗的盾牌,也沒能保護到他們。據說如今瑞士已嚴禁公民為雇傭服役。這樣的雕刻也許是瑞士人心靈上的一塊傷痕,將成為人們永恒的痛苦記憶。

然而對雕刻家的高超技藝我們卻不得不讚美。用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讚譽的話來說,此瀕死的石刻獅子「是世界上最悲壯和最感人的雕像。」

六﹒盧森湖上一花橋

瑞士盧森湖上的花橋

瑞士盧森湖上的花橋

瑞士盧森湖上有一座長 200 米、有頂篷的木頭花橋,又名教堂橋(因一端直通聖彼得教堂),橋的兩端有方向相反的彎拐,形成一個特別的「S」字母樣。我認為它是一座與眾不同的橋,在此以幾句順口溜來描繪:

橋內城史彩畫表, 橋廊外側百花茂;
橋旁矗立古水塔, 一橫一豎配搭妙。
粼粼湖水天鵝戲, 朗朗藍天翔鴿鳥;
湖光山色絕佳景, 最搶鏡頭數花橋。

七﹒美麗的維羅納

維羅納(Verona)位於義大利北部阿迪傑河畔,按拉丁語的意思是「極高雅的城市」。自古就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塞,西元前一世紀曾是羅馬帝國的殖民地,西元前 49 年成為羅馬帝國疆土,並在此駐防;它也是義大利和歐洲鐵路、公路連接的樞紐,有「義大利門戶」 之稱;至今其城市交通也是羅馬時代的的網狀結構。

維羅納「羅密歐和茱麗葉幽會」的陽臺

維羅納「羅密歐和茱麗葉幽會」的陽臺

城中依然保留著古羅馬的經典建築,著名的圓形競技場、大聖澤諾大教堂、羅馬劇場、古老的城牆等都是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這座有美麗風光,散發著深厚人文歷史魅力的古城,能讓世人矚目還因為有《羅密歐與茱麗葉》劇中原型人物的故居而出名。

茱麗葉的故居在維羅納市中區的草地廣場不遠的卡佩羅街 23 號,是十三世紀一座長方形式建築。圓形的拱門,高聳的圍牆,鵝卵石鋪就的地面;從房檐上垂掛下的青藤掩蓋了大片屋牆,牆壁佈滿了青苔,顯得古樸而幽靜。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羅密歐與茱麗葉幽會的陽臺-可不像舞臺上佈景那麼低矮啊-許多人問:「羅密歐怎麼爬得上去呢?」 導遊說:「茱麗葉不是放下了一條繩子嗎?」陽臺右下方掛有一塊白色大理石板,上面刻著劇中臺詞:

「輕聲!那窗子裏亮起來的是什麼光?」

「那就是東方,茱麗葉就是太陽!」

多麼幽靜、甜蜜、迷人的幽會啊!難怪這淒美、哀怨、動人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成了青年男女許下忠誠,無限崇拜的範本!他們把維羅納城當作了愛情聖地。此刻,你看:一對對情侶們正侍立或相擁在茱麗葉銅像旁許願留影哩﹗

作者夫婦於茱麗葉銅像旁留影

作者夫婦於茱麗葉銅像旁留影

更有趣的是世界各地每年都有無數孤獨、失戀、絕望或命運不佳的女孩給茱麗葉寫信傾訴心扉的故事。為使來信者消除顧慮絕望,確立信心,保持樂觀,二十世紀 70 年代,一批文人成立了「茱麗葉俱樂部」,一批志願者專門扮演茱麗葉角色寫回信。據說從 1993 年開始,政府還資助他們,市民也樂於捐助,他們就一直扮演下去。每週數百封信,二十多種文字語言,工作量夠大的了。附近一家中國餐館老闆,就曾擔任過來信的翻譯。

毫無疑問,俱樂部的志願者們,算是做了一件有意義的、值得讚揚的好事!

八﹒斜而不倒的古塔

義大利比薩塔是世界上有名的一大奇塔。該塔位於比薩古城內綠草茵茵的教堂廣場(義大利人喜歡稱「比薩廣場」),是一座圓形的白色大理石建築。它和廣場上的大禮拜堂、圓形施洗堂配合得十分協調,但它歪歪斜斜又好像不那麼協調。

義大利斜而不倒的古塔

義大利斜而不倒的古塔

導遊告訴我們:它斜並不是設計者的初衷,本來設計是垂直豎立、高 54.8 米的八層鐘樓於 1174 年開始建造,但建到第四層時,就發現塔身向東南傾斜,於是決定停工,誰知一停就停了八、九十年,原工程師都去世了,且塔身沒繼續傾斜。後來的工程師就繼續建塔,想盡力在塔北面加壓,以矯正它的傾斜度。現在我們也可以看到,在第八層建了一個皇冠式樣的塔頂, 顯得有點往北偏。

我在塔基周圍轉了兩圈,見到的確是北面基座有三層厚厚的大理石,南面卻只見一層﹙因傾斜掩埋了兩層基座﹚,據說這個斜度是 5 度。究竟為什麼會斜呢?有人說那塊地本是古代海岸的邊緣,在建塔時土質已在沙化下沉, 勘測不夠準確。因為怕倒塌,就這麼建建停停,停停又建建,歷經二百年才竣工。塔內每層樓放有撞鐘,總共七口,也因為怕倒塌,就一直沒敢撞響過。真可惜,鐘樓變成了「啞樓」。1972 年 10 月義大利發生一次大地震,斜塔受到強烈衝擊,大幅度搖晃了二十二分鐘,情況十分危險。但最後卻幸運地仍然調皮地昂著頭、歪著身子屹立在廣場上。

許多前來觀光的人對斜塔表示憂慮、擔心:「不知那一天﹐真會倒下來喲!」 真的,後來又有了更多一點的歪斜。二十世紀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義大利政府積極投入了對斜塔的維護,1990 年停止對外開放,採取了許多新科技措施(據說還有中國的建築學專家參與),經過十二年修繕,耗資 2,500 萬美元,終於在 2001 年再次開放,說「估計三百年內不會倒塌。」

儘管斜塔在近九百年來經歷了各種風霜雪雨,但它斜而不倒的不凡氣勢,在世界上名聞遐邇,深令許多人驚歎。1987 年已收入世界遺產名錄(編號 395),它真不愧是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