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歐遊訪古剪影(之一)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歐遊訪古剪影(之一)
古羅馬廢墟一角

歐遊訪古剪影(之一)

今年五月我們遊歷了歐洲五國。先遊英國倫敦;接著乘「歐洲之星」高速火車,穿過英吉利海峽直達法國巴黎;繼而直趨瑞士琉森;然後再穿越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經米蘭、威尼斯、比薩、佛羅倫斯;最後到達羅馬和梵蒂岡。

此次行程雖含倫敦、巴黎、佛羅倫斯三大時尚之都,也逛了像世界聞名的「老佛爺」百貨商場。但我們作為新大陸去的老年遊客,關注的重點不是趕時髦,而是尋訪西方古代文明的蹤跡。像英國的溫莎古堡、倫敦塔,法國的凡爾賽宮、羅浮宮,琉森的卡爾森古木橋、石獅子碑,拜占庭式的米蘭大教堂,正在下沈的千年水城威尼斯;文藝復興發源地佛羅倫斯的雕刻和建築,古羅馬遺址和古老的教皇國梵蒂岡等。都再再向我們展示了古文明的遺產,開啟了我們瞭解歐洲古文明的門戶。現整理幾個片斷,和大家分享。

古羅馬遺址

古羅馬遺址是我們最感興趣的景點之一。羅馬之「古」可追朔到意大利的「王政時代」。西元前七五三年,盧穆羅斯王開始建造羅馬城,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至羅馬帝國前期(西元前二十七年至西元一九二年),版圖擴及歐、亞、非三洲,文明高度發展,宏偉的建築和璀燦的藝術盛極一時。至今,古羅馬的遺址遍佈羅馬及其他一些城市,所以義大利現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有四十一項,居世界之最。羅馬歷史中心區就是其中之一。

當我們進入古羅馬遺址集中的區域,但見一片又一片的斷垣殘壁,滿目淒涼,在這裏憑吊的人,絡繹不絕。高低大小不一的、裸露無遺的紅磚牆和突兀而立的石柱,像佝僂的老人在向人們訴說著他們往昔的故事。

羅馬競技場:這裏是古羅馬遺址中最著名的一處,也是遊客雲集的地方。這個競技場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也譯為羅馬鬥獸場,是羅馬帝國時期的標誌性建築之一。西元二十七年,由韋帕薌皇帝下令在「金宮」的舊址上修建而成,距今一千九百多年。這個龐大的建築呈橢圓形,是吸取古希臘的半圓形劇場的型態演化而來,長軸達 187 米,短軸也有 155 米,高四層,一至三層各有八十個圓拱門,占地二萬多平方米,可容納五萬人。第一層是貴賓席,如元老、各級長官、祭司等,第二層是貴族席,第三層是富人席,第四層是平民席,裝璜非常講究。內、外牆都有藝術雕塑,並用大理石貼面。中心表演區長軸 86 米,短軸 54 米,地下有各種管道,可引水入場,表演水戰。表演時由奴隸中被挑選出來的健壯者和獅子或人角鬥,直至一方死亡,取勝者就可獲得自由,這是以生命為代價供人取樂的殘酷遊戲。

西元五二三年,這種角鬥表演被禁止,競技場改作碉堡之用。十五世紀,教廷把大理石和一些其他設施拆去建造聖彼得大教堂,建築物就此廢棄。至一七四九年,教廷因為有部分教徒曾在此遇難,宣佈羅馬競技場舊址為「聖地」而加以保護。

往日宏偉的建築,今天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瘦骨嶙峋、千瘡百孔的孤牆。儘管如此,它經歷千年而依然昂首屹立,不能不歎為奇蹟。二○○七年經全球一億民眾網路投票,它和中國的萬里長城一起,列為「世界七大奇景」之一。

作者攝於軍士坦丁凱旋門

作者攝於軍士坦丁凱旋門

君士坦丁凱旋門:這是古羅馬的又一座著名建築,它位於羅馬鬥獸場和帕拉蒂尼山之間,在通往羅馬城的大道上。君士坦丁一世也稱君士坦丁大帝,曾於西元三一二年在米裏維橋決戰中,大勝挑戰者馬克森提烏斯。戰後他廢除了「四帝共治」體制, 成為唯一君主。為了紀念這次歷史性勝利,他的副手於西元三一五年興建了這座凱旋門。高 21 米,寬 25.7 米,上部有眾多精美雕刻,大多是從別處移來的珍品。雖沒有巴黎凱旋門(西元一八○六年始建)那樣高大,但畢竟比之「古」了將近一千五百年,至今仍挺拔端莊,主體基本保持原貌,十分珍貴。

萬神廟:在眾多古羅馬遺址中,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藝術價值最高的當屬萬神廟,又稱萬神殿。西元前 二十七年,奧古斯都打敗了「羅馬共和時期」的「三頭同盟」中的其他「二王」而成為唯一元首,從而進入羅馬帝國時期。為了紀念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建造了萬神廟,用以祭拜行星上的眾神,後被改為教堂。文藝復興以後,成為名人公墓,拉斐爾,阿尼巴爾等人就葬在這裏。其主體建築為圓柱形,高 43.3 米,上覆穹頂,直徑也是 43.3 米。在二千多年前沒有鋼筋水泥的時代,他們用火山岩粉末配製成類似現在的混凝土澆注牆體,大理石貼面,嵌花大理石鋪地,穹頂則以青銅板加以雕刻塗金拼接而成,頂的中央留有 8.9 米直經的圓孔,用於採光。

古羅馬萬神廟

古羅馬萬神廟

主結構前部建有一個寬 34 米,深和高均為 15.5 米的巨大柱廊。16 根柱子都用整塊花岡岩雕成,高 12.5 米,底座直徑達 1.43 米。到了十六世紀,穹頂的塗金青銅板被拆卸熔化,另鑄成聖彼得教堂祭壇的天蓋及天使城堡的 80 門大炮,受到一定的損壞,但其主體還是基本完好。現在仍作為教堂之用。

萬神廟是古代建築藝術的結晶,而且碩果僅存。因此成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眾多設計師們競相學習的標榜。圓形建築和穹頂、柱廊被廣為採用。

卡拉卡啦大浴場遺址

卡拉卡啦大浴場遺址

卡拉卡拉大浴場:浴場在古建築中實為罕見。由於古羅馬人很講究洗澡,羅馬皇帝安東尼烏斯.卡拉卡拉於西元二一七年,竟在羅馬競技場南面不遠處興建了這個占地十公頃,可容一千六百人同時使用的巨大浴場。浴場蓋得很華麗,彩色大理石貼面,嵌花石鋪地,有壁畫、有雕像、有噴泉、有健身房。浴室分三類:冷水浴、熱水浴,更奇妙的是還有類似現代桑拿的蒸汽浴,這是在底層下面燒水,讓蒸汽從石縫中升騰而上,供人薰蒸。一千七百多年前有這樣的奢侈設施,著實令人歎服。可惜當年風光不再,大理石早被拆去建造教堂,如今空剩幾堵頹壁而已。

羅馬市場:古羅馬遺址還有很多,諸如元老院、王宮、神台以及眾多的住宅等。其中「羅馬市場」看來還是輪廓分明,從背面看,是三層樓,還有一個塔樓,儼然有現今一般百貨大樓的規模,可見當時市面之繁榮。

另外,建於西元前二世紀「共和時期」的大力神廟,歷二千多年,雖然斑痕累累,但仍顯完整。古羅馬遺址像是一本大書,讓人讀出了人類的智慧和無限的滄桑。

古羅馬元老院遺址

古羅馬元老院遺址

古羅馬遺跡大力神廟

梵蒂岡教皇國

梵蒂岡是我們此行中最有興趣也是最神秘的地方。她是一個既小又老的國家。其歷史可追溯到西元三一三年,君士坦丁一世發佈《米蘭敕令》, 基督教獲得合法 獨立的地位。隨後西羅馬帝國滅亡,日爾曼人入侵。七五六年,法蘭克國王丕平把羅馬及其周圍土地送給教宗,成立教皇國,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五十多年的歷史。義大利獨立後,教廷被迫退入梵蒂岡城內。一九二九年墨索里尼和教皇簽訂《拉特蘭條約》以法律形式固定其領土只限於梵蒂岡城一隅,成了名附其實的「城國」。

當我們進入羅馬市內西北隅的梵蒂岡,發現她是一個奇特的國家,整個國家就是以聖彼得大教堂為中心的高低不一的一片建築群。她很小,面積只有 0.44 平方公里,比普通的城鎮都小;但某種意義上講,她又很大,是全世界約六分之一人口的天主教徒的信仰中心,具有世界影響力。她的常住人口不到一千人,主要是神職人員和一百多人的瑞士衛隊。但白天入境工作,下班後出境回家的外籍人士卻有三千人,是本國人的三倍。她沒有工業、農業、大公司,但人均 GDP 卻達七萬美元以上。 有國境線、有獨立外交(與 174 個國家和地區建交),有樞秘院、國務院、法院等國家機構,但沒有軍隊、沒有邊防、誰也可以隨時自由進出,無需簽證。

梵蒂岡由於長期受宗教保護,避免了戰爭和其他人為的破壞,其歷史性建築和歷代藝術珍品得以完好保存,成為稀世的古文明寶庫。一九八四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羅馬市內有七百多座教堂和修道院,就數聖彼得大教堂最有名,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天主教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屹立在小山頂上,是梵蒂岡的制高點,占地面積 23,000 平方米,室內可容六萬人,室外廣場可容納五十萬人。其巨大的穹頂高 138 米,直徑 42 米。人們從下方的廣場上仰視巍峨的教堂和高聳的塔頂,不禁肅然起敬。這裏是天主教舉行最隆重儀式的場所,也是千百萬教徒朝拜教皇的聖地。已故教宗保祿二世的遺體就安葬在教堂內。

聖母慟子像

聖母慟子像

聖彼得教堂的前身,是西元四世紀為紀念耶穌門徒聖彼得在此遇難而修建的君士坦丁大教堂。教皇猶利二世從一五○五年起,推倒重建,經 120 年全部完成。先後由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建築師,藝術家勃拉芒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等設計。 外牆周遭和頂端滿是精細雕塑。正門則是雕刻十個宗教故事的青銅門,是為天堂之門,每 25 年才開啟一次。進入宏偉的大廳,全為大理石鋪地。四周是名家的大型壁畫,大型雕像,人們用「天使像巨人,鴿子如老鷹」來形容這些畫像之「大」。最矚目的是米開朗基羅的「聖母慟子像」。幾十根大理石立柱,有七、八人合抱那麼粗。高大的祭台用雕花青銅頂覆蓋,整個教堂本身就是一件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精品。

聖彼得大廣場:從聖彼得大教堂沿著斜坡走道下行,便是聖彼得大廣場。這個巴洛克式的廣場由亞歷山大第三所建,著名建築師貝尼尼設計,一六六七年完成。呈橢圓形,長 340 米,寬 240 米,可為大矣。兩旁是兩個半圓型的高大迴廊,各有 4 排「多立克」式的圓柱,每排 36 根,總共 288 根。迴廊頂端都有雕像,當屬聖經中人物。接近半圓型迴廊的圓心處是噴泉。廣場中心則是高聳的埃及古塔。橢圓形廣場和大教堂正門之間,則有一個梯形廣場相連。整個廣場可容納五十萬人。每逢盛典,如最近新教宗本篤十六就任,廣場便擠滿了歡呼的人群。

聖彼得廣場全景

聖彼得廣場全景

梵蒂岡博物館:在聖彼得大教堂後側,就是著名的梵蒂岡博物館。由教宗儒略二世於一五○五年創建,用以收藏教廷從世界各地得到的藝術品。後經歷代教廷不斷充實擴大,現有四個展區,展品四千多件,都是有代表性的稀有珍品。規模不大,卻是全球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自開放至 二○○七年底,參觀者已達 431 萬人次。進入博物館要排很長的隊,散客大約得花二個小時,我們團體有預約,快了不少。這種狀況在歐美很不多見。第一展區名為庇奧克裏門提諾博物館,以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雕刻為主,看起來有的無頭斷臂,卻年代久遠,十分珍貴,如著名的西元前的雕像《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就在這裏展出。第二展區是格裏高利伊特音斯博物館,以西元前四世紀以前的藏品為主。接著是長 120 米的地圖廊,掛有早年義大利各地立體地圖四十 幅。然後是第三展區拉斐爾畫室。拉斐爾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畫家之一,這裏展出的是他和他的弟子們的主要作品,如他的代表作《雅典學校》便是。最後一個展區是梵蒂岡畫廊,收藏著拉斐爾、達芬奇、卡拉瓦參等頂尖畫家的名作,如卡拉瓦多的《基督下葬》等。

西斯汀教堂:參觀完博物館各展室後,順著階梯下行,便是西斯汀教堂。這個教堂由教宗西斯都於一四四五年至一四八一年間所建。因是教宗的私人禮拜堂,所以並不大,寬 14.4 米、長 40.25 米、高 20.73 米,由於教宗謝世後,樞秘主教們會在這個教堂內選舉產生新教宗,所以引人矚目。然而吸引遊客眼球的並不是教堂本身,而是最負盛名的米開朗基羅的壁畫。

進入教堂大廳,但見滿室的參觀者都在仰首觀賞米開朗基羅的「穹頂畫」《創世紀》。米開朗基羅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出色的雕刻家、畫家、建築家和詩人。一五○六年教宗儒略二世令他為西斯汀教堂的穹頂作畫,經二年醞釀,他從一五○八年開始,在自己設計的 20 米高的手腳架上,親自仰身用手在頂上作畫,常常滿頭滿臉都是從頂上掉下的油彩,眼睛幾乎瞎掉。 直到一五一二年,歷四年時間,終於完成了這幅曠世之作。此一巨畫寬 14 米,長 38.5 米,涵蓋整個頂面。它再現了《舊約》中上帝創世紀的九個場景,共 343 個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故命名為《創世紀》。

米開朗基羅所繪的壁畫《創世紀》(局部)

米開朗基羅所繪的壁畫《創世紀》(局部)

和《創世紀》齊名的是「祭壇畫」–《最後的審判》。這是米開朗基羅晚年,即一五三四至一五四一年,用七年時間,在祭壇後的整幅牆壁上,畫就的又一幅巨畫。他以《瑪竇福音》中所描述的「最後的審判」為題材,把畫面分成上下四層。最上層為天使群像,第二層是以耶穌為中心的天堂,第三層是被拖入地獄的人們,最下一層是被打入地獄最低層的惡人。他畫地獄的靈感則來自但丁的《神曲》。 因地獄中人物多為裸體,當時遭到很多非議,尤其是樞機主教 Carafa,以「不道德」為由,力主重畫。教宗保祿三世說:「我的裁判權沒有延伸到地獄」,力排眾議,得以保存。保祿死後,裸像被加上了遮羞布。近年維修,遮羞布已被去除,恢復了本來面目。

西斯汀教堂的兩側也都是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畫派的名作。由於這些絕無僅有的壁畫,使西斯汀教堂成為藝術殿堂,增添了許多光輝。

羅馬之行,讓我們領略了歐洲古文明的一鱗半爪。在這過程中,不禁時時比照我們古老的中華文明,在四大文明古國的發展長河中並駕齊驅而毫不遜色,油然產生了更加珍惜的感情。

同一系列:倫敦兩古堡 – 英人心目中的「故宮」
瑞士盧塞恩攬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