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潘勛與他的「欲望植物園」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潘勛與他的「欲望植物園」

近日桌子上又多堆了數本書,一本是中國時報潘勛記者送來的「欲望植物園」,這是他的一本譯著,時報出版公司出版。潘記是我的筆友,平時也常一起聊聊東南西北。這次不知是何起因,聊到蘋果和蘋果樹,潘記就說,他還譯過一本「欲望植物園」呢,那裏面的第一章,就是大談蘋果及美國蘋果佬 Johnny Appleseed。我說,既是你譯的大作,能否送一本來讓我瞧瞧。不料我這句隨便說說的玩笑話被當真,沒過多久,果然寄來了一本,還簽了名,這樣就逼得我忙裏偷閑也得讀完它了。

「欲望植物園」的原著者是麥克.朴倫(Michael Pollan),是位美國佬。不知是怎麼回事,這本英文原著一出來,就受到大陸與台灣二邊的文人與出版界的青睞,爭著翻譯比速度,大陸有王毅,台灣則有潘勛,後來經過時報出版公司的折衝成了二岸合譯。但書出來後,賣座沒想像中的好,這是可以理解的,一本「富有哲理與寓意,且具有一種美國人特有的精神」的書,未必能迎合東方世俗讀者的口味。但我粗略地翻過一些主要章節以後,直覺告訴我這是一本合我口味的書,但這一類的書要慢慢地品嚐,不能狼吞虎嚥,越讀到後來,才能領會到涵蘊著在書中的精神,並能在深層的心理層面引起巨大的感應。總之這是一本屬於寄以比較深的寓意的那一類的書。

「欲望植物園」裏的那些生物,個個都像人類的不同種族。蘋果從它的古代的原鄉哈薩克流浪到美國密西西比河,植物的流浪與人類的流浪是同時進行著的,植物的移民與人類的移民同時在地球上奮勇而前。野生的物種被馴化,那種原野上才有的野性,逐漸地消失了,但它卻融合到了大家庭之中。美國的野生蘋果不見了,早期美國移民身上那種富有進取的野性精神,也在今天的現代美國人身上逐漸流失。就連大麻都能被馴化,野生的大麻,不就是代表著六十年代美國反叛與混亂的一代嗎,這種反戰反政府的一代到哪去了?它還不是最後被美國政府所招安,在美國的制度之中被馴化與融合,將它們的原野上的野性揉入了群體,也延緩了社群的退化。作者說,那種已馴化了的物種,經常不再像它們的野性近親,讓我們會感到肅然起敬。這就是作者要表達的一種精神?也許這就是一種能讓美國站立於世的哲理?我們東方人會作何感想?

「欲望植物園」的譯著者潘勛記者,七七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歷任中華日報、自由時報、中央通訊社、中國時報等國際新聞外電編譯。先後獨自翻譯或合譯過「賓拉登的聖戰工廠」「一派謊言」「活出歷史 – 希拉蕊回憶錄」等七、八種書。另有最新的譯著「歐布萊特回憶錄」及「一中帝國迷夢」將於月內出版上架,而「陽剛的終結」將於今年六月出版。

其實譯書是一件相當辛苦,相當專業的勞作。我曾有一位友人,英語能力與文學底子都是一流,有一次他想自己譯一片段的西人的作品(只是一個片段),結果無論如何都不對自己譯出的片段感到滿意,最後他說,譯別人的作品,比自己寫創作還要難。聽了朋友的親身故事,我後來對譯著者就不敢再有小覬了 。

潘記會愛上他的譯書專業,也是有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他曾說:「人生其實是一望平原,沒有既成的道路,因為沒有既成的路,就擁有無限條方向。人必須自己把穩,持之以恆,忠於選擇。」潘記對他自己的選擇,是非常專注的,他曾對我說過這樣的話:「我數年前重讀語言學概論,有句話叫我受益無窮,有一位名師說:『我想不到你們人類竟然犧牲上好的樹林,去印這種垃圾(指粗製濫寫的書籍)』。自此以後,我總警惕自己,所譯所著,不要被目為垃圾才好,不要淪於必須去與塵埃雜亂為伍。」

書是用砍下來的樹林所印製成的,一本好的書,它的價值,就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松樹林或竹林,希望好書能陪著您的生活,就像讓您惝洋在松樹林與竹林裏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