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相濡以沫」新解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相濡以沫」新解

自 2008 年金融海嘯以來,世界面貌大變。友朋之間,突然冒出了時尚用語 — We have each other,解讀為相互扶持,互相取暖,未嘗不可。如引用中國成語,譯為「相濡以沫」,確實傳神貼切得多了。想來一般人都會有同感吧!

什麼人之間需要「相濡以沫」呢?我想物以類聚,凡處境相同的人,絕對需要以「沫」相濡。經濟上弱勢的人、待業的人、養家活口吃力的人、惶惑恐懼未來的人、為病魔所苦而怕增加家人麻煩的人、甚至為戀情一再掙扎、奮鬥的年輕人和自認晚景淒涼的老人們,無一不需要相濡以沫。相濡以沫是同情、同理心的產物。所謂同病相憐,正是此意。精神支援遠勝物質的支援,惟有相濡以沫才可使困頓中人產生抗壓性,何可小覷。

有人以為老人閱歷深,只要生活條件尚可,無太多的物質匱乏,生活還過得去,應不致需要「相濡以沫」。其實不然。

君不見一般老人活動中心的盛況,便不難讀到「相濡以沫」的註腳。老人的孤苦,多半來自寂寞的心靈。太多的老人甩不脫多慮善愁、自憐自虐的包袱:深嗟去日苦多而非來日方長,憂自身健康,為引人注意而任意擴大小小病情的人。筆者的同學中即有其人。見親朋逐一凋零而傷感不已的人確實不少。有人深恐自己的生活所需為子女增加負擔,實為一普遍現象。老人公寓中,不少人為此關切。也有若干人為移民第一代、第二代的子女孫輩的未來而瞎操心,完全忘記「兒孫自有兒孫福」的古諺和自己的無能為力,卻又不能忘情三代同堂,享天倫之樂的情趣。我和來自內地的老人交談後印象殊深。殊不知美式的所謂「核心家庭」,講究的是父母子女的兩代同堂,外加一隻寵物狗,並不包括爺爺奶奶。更有中國內地老人抱怨子女只知榨取勞力而不知奉養為何事,一味斥責子女不孝或雖孝而不順。既來美國不知入境問俗,調整心態,豈非自尋煩惱。

無論就體力心智言,中外老人都是弱勢族群。老人們惟有相濡以沫,自求多福。老人固需上帝的祝福,高僧的開示,更要自覺自救。接納他人的「無畏佈施」,不必深拒。孤獨寂寞對治之法不外乎:一﹒盡量把自己做成忙碌,不太懶散;二﹒多少相信一點宿命,能退一步想;三﹒不事事敏感,臉皮要老些;四﹒和外界多打交道,不必封閉自己;五﹒和親友適量煲電話粥,以每天不超過兩小時為度,自己向親友抱怨訴苦,更要耐心傾聽他人語言。老人多言語重複,但切勿打斷他(她)的談話。自渡渡人,發揮自助助人的精神吧!

大哉!相濡以沫。萬歲!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