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知不足者才能有所作為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知不足者才能有所作為

「知足者常樂」,是人在不得志又不如意時,別人進行開導,或是當事人自我寬慰的常用語。斯文淡定,頗具達人賢者風範,流傳甚廣,也從未聽說有誰提出甚麼異議。說來也是,無論命運如何多舛,也不管處境多麼艱難,你都覺得自己已經得到了最大的滿足,憂又從何而來呢?

然而我卻一直認為這句看似顛覆不破的勸世忠言,其實是很值得商權的。很明顯,它在療傷止痛之時,還帶了些瓦解鬥志,消磨雄心的負作用。相比之下,我倒是更想宣揚一下另一種較為健康積極的勵志觀念-「知不足者才能有所作為。」因此,我在下面擇出三個方面的例證。

先看科技發明方面的。

從根本上說,人類社會在科學技術上的每一次跨越,都是基於對現狀的不滿足。因為不滿足,才有人去琢磨新點子、探索新路子,科技進步才有了可能。早期人類嫌鑽木取火費時費力,改用一觸即發的火鐮擊石。近代人用厭了火柴,整出個輕巧精緻的打火機。人們覺得聽廣播只有聲音不見圖像,不大夠味兒,便發明了音像俱全的電視。黑白電視顏色單調,久了,看看硬是不爽,就又有人賦與它五顏六色,於是流光溢彩的彩電粉墨登場……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而且還在日新月異地層出不窮。

那麼,這些不斷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科技成果是怎麼得來的呢?是來自一代代為打破舊框框,開啟新天地的科技人員,不畏艱險的獻身精神,是來自他們超凡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

如果另是一番情景,人人都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看作完美得不容任何更改,並且志得意滿地樂在其中,我等恐怕至今都還停留在茹毛飲血的蠻荒時代。

再看文藝創作方面的。

一位知名演員透露,有一生活劇他演過一百多場,幾乎每一場都有些小小的改動。因為每演完一場他都會發現,有的細節還有作進一步打磨的必要,於是一次又一次煞費苦心地探尋新的演法。結果,劇中的那個人物兒血肉越來越豐滿,整臺戲也越來越耐看。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這位演員面對每次落幕時的掌聲與鮮花,都陶醉得以為自己已達到了演藝的顛峰,根本沒有再做改進的餘地,他的戲恐怕就沒有甚麼生命力了。陳佩斯在春晚上演小品,有個吃麵的情節讓十幾億中國人笑得捧腹;讓他毫不走樣地為你連演一百場,你還笑得起來嗎?

還可以想想,當年曹雪芹寫《紅樓夢》,在身體和生活條件都相當差的情況下,整整花了十年苦功進行增刪修加,終於成就了中國文學史上曠古豐碑。他自己深有感觸地說:「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不難想見,在那漫長而艱難的十年中,他必定是每天都嘔心瀝血地伏案走筆,逐字逐句的反覆推敲,貧病也在所不顧。他為什麼要這樣耐著寂寞苦熬十年?當然是因為他總覺得自己寫成的東西還達不到他心目中的審美水平,總希望通過進一步的加工使之臻於完美。曹雪芹的偉大,在於他為我們留下了一部罕有的世界名著,而這個偉大,正是源於他高標準嚴格地對待自己的作品,著意搜尋其中不足之處,並拼全力去加以彌補,不入化境誓不休。

最後,我們看社會變革方面的。

人類社會從最初簡單貧困的原始部落發展到今天複雜紛繁的現代世界,歷時大約七、八千年。其間,有多種力量推動歷史演進,社會變革的推動作用尤為突出。

讓我們把歷史翻回到 1776 年。那一年,居住在現今美國東北部十三個州的歐洲移民在華盛頓等人的領導下,經過長期的艱苦奮戰,終於擺脫英國人的殖民統治,建立了一個社會形態頗具創新精神的民主國家-美利堅合眾國。當時,這個剛剛誕生的合眾國在獨霸世界的大英帝國眼中,只不過是個渾身乳臭的毛頭小子。誰能料到,就是這小子,成長異乎尋常的茁壯,只用了一百來年的時間,就把老邁衰落的英國擠得靠邊站,自己一躍而飆上了全球霸主的寶座,而且久盛不衰!

美國人的奇蹟是怎出現的?正是他們的開國先賢們清醒地意識到歐洲流行已久的君主立憲政體並不是十分理想的權力結構,其治下的臣民也沒有享受到充分的人權,因而制定了以人人平等自由為基礎的聯邦憲法,確立了立法、司法與行政三權分立,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的國家體制。也是這史無前例的兩大變革使它的國民充滿活力和創造熱情,使它的國家機器能健康而高效率的運轉。兩百多年來的世界現代史反覆證明,華盛頓等政治精英針對舊有的社會組織形態和社會意形態存在缺陷所進行的大膽、無私、無畏又充滿睿智的重塑,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經典意義的一頁。

再讓我們把歷史翻回到 1978 年。這一年,中國在與世隔絕了三十年之後,實行改革開放,重新敞開大門。傾刻間,充滿創新活力的市場元素洶湧而至,源源不斷,勢不可擋,使得中國的經濟以每年平均將近百分之十的增長率高速騰飛了三十多年仍氣勢如虹,一掃多年貧窮落後的舊面貌。今世界上所有的大國、富國、強國都為之驚羨。君不見今日之寰宇,當錢包鼓鼓的中國旅遊大軍奔向世界各個角落時,有哪一個國家不是笑臉相迎。當經濟危機的陰影一再籠罩全球時,有哪一個國家不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中國。中國,這個被近代列強掠奪、欺侮、嘲諷了一百多年的文明古國,終於讓某些西方政客越來越感到威脅;遍布世界的炎黃子孫,終於得到了應有的體面與尊嚴。這讓人始料未及的偉大復興從何而來?不也正是來自以鄧小平為首的一批久懷變革之志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痛感解放後的三十年中沒完沒了的政治運動,把一個本來就一窮二白的國家折騰得更加積弱難振,老百姓苦的連吃飯穿衣都要用票證加以限制,與西方國家的差距已不止五十年。於是在粉碎四人幫後,果斷停止無中生有的階級鬥爭,堅定不移地把工作重心移轉到經濟建設上來。鄧小平去世後,外界對他的評論褒貶不一,但有一點卻是不容任何人置疑的,那就是倘若他也像他的前任那樣,總把中國的形勢看成一片大好,總以為自己的領導絕對正確,誰有微詞就整誰,中國絕不可能像今天這樣巍然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風光無限。

寫到這裏,我該打住,但是還想問一句:看過上述幾個例證,您還覺得「知足者長樂」這句話真的值得推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