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處世之道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處世之道

「處世」二字的解釋是人們置身在世,與人交接,立身處世,即怎樣建設自己及應付世事。《孝經》:「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更要立定腳跟,將自己的地位站穩,堅守自己的崗位。要設身處地,設想自己在他人的地位,亦即將心比心。凡事要深加體會,熱誠地悟解領會。

我們生存於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可以說密切接近,也可以說處境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係是每一個人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當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時,該保持怎樣的心態?面對自己親近的人,我們又該掌握什麼原則?在繁雜的社會環境中,要怎樣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呢?且待以下誦述。

試看:「揚人之長,容人之短;感人善待,分人憂勞。」這四句格言的由來是一位慈善母親對其兒子新婚遠行,對他個性強、脾氣暴躁的叮嚀語。也就是「第一要欣賞你妻子的長處,第二要包容她的短處;第三要常常想念她待你的好處,第四要分擔她的難處。」

誠哉。這座處世座右銘對夫妻相處之道固該本此互勉、互勵;對於一般人,又何常不該如此呢!

人之生性多是重己輕人,對於自己的長處百般欣賞;對於別人的長處,就疏忽視而不見。對於自己的短處,儘量包容,文過飾非,護短;對別人的短處卻牢記不放,時時在念。要能矯正這點,只有從讀書修養及處世歷鍊中,才能昇華其氣質,培養其度量。古人說:「無友不如己者。」都是教人只見「人長」,不見「人短」的意思。這種胸襟,要靠敬德修業,逐漸熏陶而成。

至於常念別人的好處,分擔別人的難處,就更難做到了。普通人性,往往不肯「念舊」、「懷恩」,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古人曾說:「受惠無忘」、「受人恩惠,湧泉為報」,又勸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有這個意思。

中國儒家講究「愛」有等差,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就是由親而疏,由近而遠的道理,最是合乎人情。較墨子所說的「兼愛」,以及西方所說的「博愛」都要高明的多。「老吾老」及「幼吾幼」是人的天性。「老人之老」及「幼人之幼」就是進入「分擔別人難處」的境界了。一個人若能常常為別人著想,易地而處,就會有「解人愁困」、「分擔憂勞」的意願,漸漸進入無私無我之心境。

如果我們若能細心體會上述四句交代贈言的真諦,更能力行之,必會終身快樂,鶼鰈情深。人生幸福,不在富貴榮華,而在知足常樂。人生在世若能隨遇而安,隨緣行善,於世有益,於己健康,就不虛此生了。

曾讀古籍「菜根譚」:本書的體裁是一種「語錄」,主旨為:能過樸實淡泊的生活,才有真正充實的人生。茲列舉數則,作為品味:

一﹒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為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為尤高。

白話來說:就是不接近權勢浮華的人,固然高潔;但是接觸而能不沾染的人更為可貴。不知使用權術策略的人,固然正大;然而了解謀術卻不耍手段的人,更為可取。

二﹒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釋言之:我對旁人施惠,不可常掛在心;如果冒犯旁人,卻不應淡然處之。旁人對我有恩,不可置諸腦後;如果對我仇視,卻不可耿耿於懷。

三﹒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人做惡事,恐怕有人窺知;這表示此人在為非作歹的外表,尚有一絲良知。反之,人做善事唯恐旁人不知道;這表示此人行善動機中,顯然有偽善的成分。

四﹒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絕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盡心內,不必絕欲以灰心。

語體之:人假如有出世凈心的思想,應該在處世待人之中做到不慕名利,不染世俗;而不必遠離紅塵,幽居山林。假如有明心悟道的功夫,就應該用心於世間萬事,而窮究自己的本心;不必要滅絕七情六欲,如槁木死灰一般。

以上只舉出數則「語錄」以供參考。《菜根譚》一書在數百年來,使我國學、政、實業家、各界社會人士等奉為「座右銘」。實在在於其內容有益於修身養性,修身處世,能解疑排難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