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讀史札記》孔融之死與其它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讀史札記》孔融之死與其它

如果問:「孔融是甚麼人?」答案大都相當肯定:「他是四歲就懂得讓梨的人。」如果繼續問:「孔融到底是個甚麼樣的人?」答案或許就帶有幾分猶豫了:「嗯,他四歲就懂得讓梨,『應該』是個從小就很有禮貌的人吧!」

如果非要追根究底:「孔融是怎麼死的?」答案當場就變成天馬行空的臆測了:「哦,像他那樣從小就很有禮貌的人,『應該』是老死的吧!要不就是病死的?」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孔融一生只做過一件事:讓梨。而且,他讓梨的動機,不是吃不下梨,也不是不喜歡吃梨,更不是對梨過敏,而是因為懂得禮讓。一個四歲稚齡就懂得禮讓的人,長大之後「當然」會是一位謙謙君子。像他那樣守禮的謙謙君子,「當然」畢生都不會介入甚麼不堪的糾紛意外。因此他「當然」壽終正寢,不是老死的,就是病死的。這一切都顯得如此順理成章,想當然爾。

孔融一生「當然」不只做過一件事。事實上,他的某些經歷還相當著名。多數人都知道「小時了了」與「覆巢無完卵」等典故,只是很少人記得這些都是孔融的故事。

根據古籍記載,孔融的確從小就很傑出。《後漢書》說他「幼有異才」。《世說新語》則記載,他十歲時遭大人批評:「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他當下反唇相譏:「想君小時必當了了。」意指對方現在已進入「未必佳」的階段,讓此人大為難堪。如果把這個言詞便給的十歲兒童與那個守禮讓梨的四歲稚子交相比對,「孔融到底是個甚麼樣的人?」就變得比較難下定論了。

如果再加上「覆巢無完卵」中那個遭到逮捕的孔融,想要推測他到底是個甚麼樣的人,就更不知伊於胡底了。《世說新語》記載,孔融被捕時朝野都感到恐慌。

當時孔融的兩個稚齡孩兒卻依然嘻戲,了無懼容。孔融希望罪刑能止於一己之身,不要連累孩兒。八九歲的孩兒卻從容說道:「父親大人可曾見到覆巢之下,還能保有完卵?」果然沒過多久,這兩個孩兒也被逮捕。

是的,孔融的下場是「下獄棄市」。他因為觸怒曹操而被逮捕,遭到處決,暴屍街頭。喔,不,請不要繼續天馬行空的臆測了。並不是一代奸雄曹操設計陷害,使得謙謙君子孔融受到冤屈。

據「後漢書」記載,孔融與曹操之間的第一件過節,發生在曹丕娶親之時。當時曹操伐滅袁紹,曹丕看上袁紹的兒媳婦,曹操便為他迎娶過門。孔融不以為然,將此事諷喻為:「周武王伐滅商紂,將妲己賜予周公。」這位再嫁娘就是後來的甄后,她的美色非但令曹丕神魂顛倒,更令才高八斗的曹植為她寫了一篇「洛神賦」。曹丕與曹植兄弟相煎,以至有「七步成詩」等事,與甄后大有關係。

其後曹操出兵烏桓,再遭孔融譏嘲為欺壓弱小,形容此舉猶如當年塞北蠻荒部族見到蘇武單弱,便來搶奪牛羊一般。不久之後,曹操又因為年歲欠收、兵戎連結而下令禁酒。孔融三度與當局意見相左,屢次抗爭,言語中頗多乖忤侮慢之辭。

曹操固然難脫一代奸雄之議,然而孔融的所作所為,畢竟也有失君子溫柔敦厚之義。

當時曹操已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勢。但孔融名氣之大,讓劉備那等人物在接獲他書信時也要驚歎:「孔先生竟知道天下有我劉備這個人!」所以曹操心中對孔融雖有不滿,卻不得不採取包容策略。

曹操包容孔融,是忌憚他的言論可能對時局及人心有所影響。孔融卻倚仗這種聲勢,言行益發放誕起來。當時有人上書檢舉孔融,曹操藉此將他免職以示警惕,但不久又再度起用。然而孔融並沒有稍微收斂,終於突破曹操的忍耐極限。

據《後漢書》記載,起訴孔融的文書上列舉了不少罪狀:說他自恃為至聖孔子之後,所以目無君上;說他在接待孫權派來的使者時,公然當著外人批判自己的政府;說他身為重要官員卻衣冠不整;說他與白衣禰衡相與跌蕩放言。這其中,無疑以「跌蕩放言」一節罪狀最為精采驚人。

禰衡也是恣性傲物的名士,當時已然被殺。孔融與禰衡先前一方面互捧為孔子、顏回再生,另一方面卻屢發狂論,挑戰人倫關係。他們認為子女只是父親「情欲發耳」的結果;母親的肚腹則像瓶罐,子女與母親的關係如同「寄物瓶中,出則離矣」。試看這個言行如此狂妄放肆的孔融,教人實在很難與那個讓梨的謙謙君子產生聯想。

有趣的是,現今多數人對孔融的評價,大體以「讓梨」為依歸,而學術典籍卻將他定位在「恃才負氣」。更有趣的是,與孔融時代相近的重要著述,如《後漢書》、《世說新語》等,並沒有記載讓梨一事。後來唐代章懷太子李賢注《後漢書》時加入此典,認為這是孔融「自然之性」的表徵。直到宋明《三字經》,纔將此舉論斷為「弟於長」。然而若以正史記載的「負其高氣」、「跌蕩放言」來看孔融的性格,讓梨之舉是「自然之性」的可信度實在遠遠超過「弟於長」。

孔融的狂放有其時代背景。當時文人方將掙脫漢代大一統儒家思想的束縛,孔融、禰衡之輩實開魏晉名士自由風氣之濫觴。但在追求思想自由的過程中,他們無疑成了先烈。孔融對於自己的抉擇或許無怨無悔,但牽連妻小一同受誅,也不能全無喟嘆吧!然而自己縱情任性的言行,竟成為後世守禮讓梨的典範,只怕更是孔融始料未及的。

曹丕極愛孔融的文章,後來曾經懸賞天下,蒐羅他的詩文表策編纂成集,使他能夠名列建安七子之一。曹丕的動機,究竟有多少是真誠賞識,又有多少是安撫人心?「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在此實不宜妄加揣度。然而無論如何,對當政者而言,稱許一個死文士顯然要比容忍一個活狂徒來得容易多了!

本文主要參考書目

一.《後漢書》

〈列傳.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孔融〉今本《後漢書》是廿五史之一,紀傳體東漢史,南朝劉宋范曄撰。古時記述東漢的史書很多,東漢官方曾修《東觀漢記》,三國孫吳的謝承、晉代的華嶠、謝沈、袁山松各自著有《後漢書》,晉代的司馬彪則著有《續漢書》。范曄以《東觀漢記》為主要依據,並綜合各家所長,自成《後漢書》。此書原本只有「本紀」「列傳」兩部分,北宋時將司馬彪《續漢書》的「八志」加入,成為今本《後漢書》。目前通行的版本,「本紀」「列傳」有唐代章懷太子李賢(高宗之子)之注,「志」則有南朝梁代劉昭之注。

二.《世說新語》

本名《世說新書》,簡稱《世說》(以別於西漢賈誼的《新書》、西漢陸賈的《新語》)。南朝劉宋臨川王劉義慶著。內容主要記述晉代士大夫的言談、軼事,雖然資料價值極高,但歷來均歸類為小說而非史冊。本文所引孔融「小時了了」見於〈言語第二〉3 條,「覆巢無完卵」見於〈言語第二〉第 5 條,「七步成詩」見於〈文學第四〉第 66 條。

三.《曹子建集》

曹魏東阿王曹植的文集。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天資聰敏,備受曹操喜愛,亦受曹丕猜忌,終致鬱抑而死。諡思,世稱陳思王。本文所提〈洛神賦〉見於卷三,〈七步詩〉見於卷五。《曹子建集》所載〈七步詩〉與《世說新語》所載〈七步詩〉有所差異。

另,「才高八斗」亦指曹植。南朝劉宋詩人謝靈運(謝玄之孫)曾經說:「天下才共一石(十斗),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得一斗。」謝靈運這話不但非常推崇曹植,也自負之極。古來注家多謂此典出於《南史.謝靈運傳》,然檢《南史》,並無此語。或曰,典出南朝劉宋無名氏《釋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