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跟聽月老師學寫行書心經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跟聽月老師學寫行書心經
聽月老師講章法

跟聽月老師學寫行書心經

在石氏基金會書法班裡,有一位活躍的成員 —— 聽月,兩年多來不斷通過微信和大家分享了大量寶貴的書法資料。2018 年 11 月底,聽月老師又來到灣區探親,並開始在我們的書法小組教授趙孟頫(一)行書心經。在近三個月的時間裡,她除贈送書法小組每位同學一支精挑細選的毛筆外.並按計劃教完了全部心經。在老師的悉心教導下,小組成員都認真臨摹了心經數遍,從筆法、墨法、章法至落款鈐印上都有了長足的收穫與進步。

聽月老師(前排左二)與書法學員合影

這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趙孟頫的一件代表作品。原為中峰和尚而寫(二),本為手卷,入清宮後改為冊頁,並加裝檀香木雕花夾板。經文前後的白描「觀音像」、「韋陀像」為清人所繪。卷前、後是明王稚登、清張英、張照、勵宗萬等人跋和原梁清標題簽。此冊原為清張若藹舊藏,有「煉雪鑒定」、「晴嵐居士」等印。乾隆時入清宮,有乾隆、嘉慶、宣統內府藏印。(三)

自北朝以來,佛教的信士往往自己寫經或僱人寫經以為功德;但所寫經卷,均用楷書。趙孟頫用行書寫《心經》,在寫經史上是一個創例。自此之後,心經的行書及草書體逐漸普遍。此卷心經,運筆自如,清潤流暢,筆筆皆有來歷。原因就是趙孟頫在書畫上提倡「貴有古意」;在書法上,他用心臨摹鍾繇、王羲之、王獻之、智永的字帖,力求從魏晉人的作品中吸取營養。

聽月老師反覆強調讀帖非常重要,要我們觀察每個字的結構取勢、提按使轉、字中的筆劃組合、書寫節奏、字的發力點和行筆路線。每位著名書家,在用筆、字形和字體結構上都有自己明顯的特徵。要仔細觀察趙孟頫用筆的特徵,包括他的起筆、行筆、收筆、轉折、每個字筆劃之間以及字與字之間的連帶牽絲,來揣摩行書的上下連貫流暢之氣。筆法上,這篇作品中很多字是露鋒起筆,筆鋒入紙後調整筆鋒方向,頂紙前行,利用紙筆間的摩擦產生線條的力度。字中常用切筆,增加圓潤字型中的挺拔有力之勢。臨寫時,利用眼睛的餘光判斷字距、行距和字內距。筆法上要盡力揣摩作者當時的書寫狀態,把心中所思所想訴諸筆端,就需要多加操練,勤奮臨池。在實際操作上,我們開始逐字單臨;之後,小段連續臨寫;最後,完成全篇通臨。

一部成功的行書書法作品,除了行筆時的提按,還需要濃淡錯落、枯潤相間;否則,整個作品看起來一片烏黑,缺乏靈動,這就是墨法問題。雖然心經墨蹟版本不太容易看到墨法的變幻,但聽月老師耐心為我們示範,並為我們標識出需要蘸墨的個字,讓我們在臨習時作為參考;鼓勵我們堅持一次沾墨後,盡力寫到墨盡時再行蘸墨,以造成墨法上的變化。

我們臨寫了一段時間後,聽月老師為我們準備了團扇頁面、彩宣和撒銀蟬翼紙,讓我們有機會在不同格式、大小與材質的紙上寫作品。因此,我們學到了要根據紙張的大小、作品的字數來安排佈局。例如:行數多少、字體大小、每行寫多少字、如何落款和使用鈐印來增加作品的生動和多樣性。行書的章法佈局是一門大學問,作為初學者,我們現階段只是初探皮毛。

此外,聽月老師專門用了一堂課的時間為我們講述書法創作的常用格式,包括對聯、龍門對(落款在裡面,上下款對稱)、條屏(兩條,四條,六條等)、中堂(大、中、小)、扇面(團扇,摺扇)、斗方、手卷、冊頁(書本大小,可長可短,偶數張)、尺牘、橫批(天地留白少,左右留白多些,落窮款)。其它形式的還包括在楓葉、芭蕉葉、梧桐樹皮等自然材質上書寫參展。對於書法作品,鈐印也很重要。老師建議我們準備大、中、小三套印章,大的三公分,中的一點五公分,小號零點六到一公分,適合扇面,斗方用印。每套包括起首章、姓名章、閒章三枚。姓名章一般一枚即可,可用陰文或白文;也可一枚以上,朱白錯開。起首章宜用朱文,最好長方型。

老師建議我們多看名家作品、多觀看書法展覽來開闊視野,汲取好的章法佈局創意,學為己用,並且鼓勵我們嘗試用不同的紙和材料來練習和創作。開始的時候,可以用集字的方式去創作,寫完後掛在牆上,從字體、章法、鈐印落款等各方面檢查自己的不足,反覆揣摩,反覆練習;同時組織參加作品小集,和同學老師一起切磋,互相學習借鑒。

聽月老師教書法,注重嚴謹。她總是自帶筆、紙、墨,連濕潤毛筆的水也是自己親備,每件書法用品都細心收藏,整齊收納,各歸其位,並且一再告訴我們,臨摹心經之前,要沐手靜心,認真以待。老師練習過的字紙,從不輕易丟棄,對待紙墨也從不浪費。除此以外,她勤於書寫,和我們一起寫作業、參加作業展,有問必答,氣度溫和,謙虛有禮。雖然相處的時間短暫,但老師的言傳身教讓我們學習到一位書法人認真嚴謹的態度和良好勤奮的書寫習慣。所以,我們受益的不僅僅是寫字的技法,更是如何敬筆墨、修身心、養性情、練從容。

餞行午餐會

「聞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從師二月餘,葳蕤勝當初。我們書法小組的每位同學,現在對學習書法信心滿滿,興趣高漲,也非常感恩聽月老師的悉心教導。在下不才,受組長囑託,集數位同學分享之心得,戰兢惶恐,勉成小文,以謝老師不吝之教。瀚海無邊,吾且悠遊。各自勤勉,相會有期。願有機會再度聆聽聽月老師教誨。順祝各位老師、同學、會友們春安。己亥年新正慧敏恭敬執筆。

註:文中趙孟頫及心經介紹,部分資料來源自網路。
(一)趙孟頫(1254 年 - 1322 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其妻為元朝畫家、詩人管道昇。趙孟頫以行書、楷書最為著名,他主張遵從古法,其用筆深受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影響,認為書法應用筆為上,所以勤摹古人,探究筆法。趙孟頫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力。他有不少關於書法的精到見解。他認為:「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二)中峰釋名明本,號中峰,元代高僧,圓寂後諡普應國師。中峰雖小趙孟頫九歲,但趙對中峰執禮甚恭。
(三)現藏於遼寧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