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返鄉記之三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返鄉記之三
張元奇紀念碑

返鄉記之三

揭碑記

清末民初重臣 — 張元奇紀念碑揭碑典禮

2017 年 11 月 28 日福州新聞網頭條:

張元奇墓誌銘紀念碑揭碑典禮,訂於今日在張
元奇的故鄉,福建省閩侯縣上街鎮厚美村的張
氏宗祠舉行。(張元奇是圍棋棋聖 — 吳清源
的外祖父,是我的曾祖父)

2017 年 10 月,我和弟張德先、妹張勝先、張兆先帶著我們曾祖父張元奇的墓誌銘拓片回到我們失聯百年的福建故里厚美村。曾祖父於 1922 年過世於北京,安葬於北京。事隔距今近一百年。我的表兄林賢光教授,竟在我們首次回鄕前數週,在北大圖書舘查尋到張元奇的墓誌銘拓片。這個奇妙巧合,至今仍令我難以置信!福建老家的父老長輩們,建議將該墓誌銘全文刻在石碑上,將石碑立於厚美村張氏祠堂前,以為紀念。

曾祖父元奇公的墓誌銘紀念碑,上面記載著他一生重要事蹟。由郭曾炘撰文,徐世昌書丹,沈黻清篆蓋。郭曾炘是元奇公的福州同鄉。徐世昌是元奇公的同科進士,他曾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兩人是執友。沈黻清是淸光緒年兩江總督沈葆禎之孫。沈黻清是我的外曾祖父,他與元奇公是同郷,也是兒女親家,交情深厚。

紀念碑訂製加上刻字,需時月餘,算來完工時,我們姊弟已經離閩回美了。但事情又有湊巧,吳佳澄(吳清源長女,我的表妹)由日本回到福州主持她父親吳清源的骨灰安葬禮。由吳佳澄來主持她外曾祖父的紀念碑揭碑典禮,那可真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治理福建水患功德碑

張元奇墓誌碑揭碑典禮十分隆重,由福建省電視臺、福州晚報、厚美村張氏宗祠、厚美老人會等機構主辦和主持。

揭碑代表後裔有吳佳澄(元奇公曾外孫女)、張琳(元奇公曾孫女)及她的子女翁猛與翁進等。

感謝上蒼,讓我們完成了張家百年未完成的心願。如今,元奇公的墓誌銘紀念碑,與他在民國初年福建省省長任內治理福建閩江水患的功德碑,併立於福建閩候厚美張氏宗祠前,讓張公元奇在政壇上的膽識功德留諸予世,讓張公元奇的高超品德流傳予後人。

張元奇 —— 清末民初政壇重臣,是清末民初政壇的不老松。

張元奇(1858–1922),譜名君常,字珍午、貞午,晚年自號姜齋。福建省侯官縣(今閩侯縣)上街鎮厚美人,自幼飽讀詩書,二十五歳中試舉人,光緖十二年,丙戍年中進士。清光緒年間,歷任翰林院編修、監察䘖史、湖南岳州知府、奉天錦州知府、奉天民政使 —— 清朝官制「省長」。

民國後,先後擔任 1912 年中華民國福建省第一任省長;1914 年 5 月,政事堂銓敘局局長,同年 9 月任奉天省(今遼寧省)省長;1915 年內務部次長兼參政院參政;1916 年肅政廰肅政使、經濟調查局總裁;1918 年 8 月在中華民國第二屆國會上當選國會參議院議員。

樸實的古村 —— 厚美村

這次返鄉,首次見到這掩映於荔紅榕綠的鄉間古村。這個樸實的古村,是我曾祖父生長的故鄉,是我們失聯了百年的老家。該村建於唐代,古稱洪洲,清末更名為閩侯縣上街鎮厚美村。居住在此的張氏,皆為赫赫有名唐朝張睦的後人。張睦是海上絲路甘棠港的建設者,後來被奉為「商神」。

這次回鄉、遇見許多位鄉中父老長輩,都以鄉中有這麼一位大人物為榮。村中的「環翠樓」,曾是前清的「環翠樓書院」。當年曾祖父回鄉時,常與老友們在此吟詩下棋,現在該樓主人張龔特地保留一室,做為張元奇紀念廳。這位年事已高又多病的張龔老先生,還正在編寫元奇公的傳記年譜,實在令人欽佩。同時,還聽説厚美村正改建為國家級文明村,村長張龍魁準備興建張元奇等名人紀念舘。我們臨別時,張君耀老師更以他花了四十多年心血研究的《張元奇生平事蹟》相贈。這些鄉中長輩父老們的真誠和勤奮,實在令人感佩。

曾祖父張元奇在清光緒年間彈劾載振案,史稱丁未政潮

張元奇不畏權勢、直言敢諫:光緒三十三年(1907)張元奇任都察院監察御史時,彈劾載振與黑龍江巡撫段芝貴案轟動一時。清末,慈禧、慶親王奕劻、袁世凱等人弄權,袁系段芝貴為了討好奕劻父子,買下歌妓楊翠喜獻給載振。載掁欣喜之餘,要其父奕劻擢升段芝貴;同年,段芝貴連升三級,升仼為黑龍江巡撫。此事被御史張元奇、趙啓霖分別狠狠參了一摺,彈劾奕劻父子與袁世凱狼狽為奸。京城內外聞之大譁,奕劻不得已,讓兒子載振辭職。此案轟動一時,因發生於丁未年,史稱「丁未政潮」。

參議員任內彈劾陳獨秀案

1919 年(民國八年)3 月,張元奇在中華民國國會參議員任內彈劾陳獨秀,認為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與《每週評論》等刊物言論過激,要求取締,並且在國會上彈劾教育部長傅増湘與北大校長蔡元培縱容陳獨秀。最後,蔡元培只好安排陳獨秀休假一年,致使陳獨秀離開北大。

1921 年(民國十年),中國共産黨成立於上海,發起人是陳獨秀、李大釗等。

奉天省長任內的建設

1907(光緒三十三年)出任東北奉天錦州知府;1914 年再出仼奉天省民政司使。1929 年張學良任奉天省長時,認為中華民國已成立多年,把滿清時的「奉天承運」的奉天省改名為「遼河流域永遠安寧」的遼寧省。

清末以來,列強侵略中國,東北地區以日本的侵略為最甚。疆吏職責重大,張元奇在政壇上不但有膽識,更有忠貞愛國的情操。

張元奇在東北奉天建貧民習藝所:1908(光緒三十四年),張元奇在奉天民政使任內曾在多次視察中發現,奉天治安的嚴重問題,是因為有大批的弱勢群體遍佈在城鄉各地,這是奉天潛在的不安因素。加以當地華夷雜居,百廢待興,張元奇認為這是奉天社會發展與社會秩序最嚴重問題。在他任內,於 1908 年下令開辦奉天貧民習藝所,招收貧民習藝,供給伙食服裝,三年畢業。此乃全國貧民習藝之首創。之後,在安東、遼陽、謍口等地亦相繼設立貧民習藝所,教導貧民習藝,使其有一技之長,能維持自身基本生活,這才是絕盜匪之根源、保地方安寧的治本之道。貧民習藝對當地的發展和治安有極大助益,這是我國最早的職業訓練所。

1908 年(宣統元年)東北爆發鼠疫事件,死亡人數高達六萬多人,同年 10 月,東三省總督錫良上奏清廷,奏摺內曰:東北爆發鼠疫死亡人數高達六萬人,歷時年餘。民政司使張元奇、交涉司使韓國鈞二人自始至終主持防疫,不但心力交瘁,生命亦屢頻危險,赴事之勇,負責之專,非一般講求逢迎敷衍塞責之官吏所能及。

鼠疫撲滅後,總督錫良專折奏請朝廷奬勵張元奇、韓國鈞二人。宣統三年下旨防疫有力,傳令嘉獎。同年,日本天皇亦贈送張元奇、韓國鈞等人胸章以示嘉獎。清廷亦准許他們「收受佩帶」。

清政府在 1911 年 4 月在奉天召開「萬國鼠疫研究會」,這是近代在中國本土舉辦的第一次真正有意義的世界學術會議。出席會議的代表有英、美、法等三十四位醫學界代表及各國專家,會中對東北抗鼠疫行動給予極高評價。《東三省疫事報吿書》由張元奇主編,現存於遼寧省圖書舘。

2011 年在北京召開學術研討會,紀念「萬國鼠疫研究會」一百週年。

在東北任內,愛國情操十分強烈

當年在東三省,日本人以各種手段非法侵佔土地,張元奇在任民政使期間,對此採取嚴加防範的行動。每遇與日本人交涉之際,常置自身生死於度外,與日人針鋒相對,寸步不讓。迫使日本人讓步,維䕶中國人的尊嚴和權益。

他在 1910 年初,在《盛京時報》上開始投稿,刊出自己的《知稼軒稿.遼東集》,其中詩作不同於他以前的舊體詩,其中有許多詩是在激勵東三省百姓愛國愛鄉的情感。所以由他的詩中可以體會到他強烈的愛國情操。

民國初年的人名對聯

上聯:湖北兩段,奉天兩張,吉林兩孟,
將軍巡按兩相當,文武同城復同姓。

下聯:湘鄉一曾,合肥一李,中州一袁,
王道聖功一以貫,英雄有守更有為。

當年,這些對聯在民間甚為流傳。所謂湖北兩段,指湖北將軍段芝貴,巡按段叔雲;奉天兩張,指奉天將軍張錫奎,巡按張元奇;吉林兩孟,指將軍孟思遠,巡按孟彝尊。一曾,一李,一袁,指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

《同根共源》與《源共根同》匾

張學良的《源共根同》匾與張元奇的《進士匾》

這次回鄉,在厚美張氏宗祠裡見到張學良題的《源共根同》匾,高懸於祠堂的正中央,於是向父老們請教,得知當年在東北奉天時,元奇公曾救過張作霖一命。之後,張作霖、張學良父子親往省公署拜謝,並向元奇公索要墨寶,元奇公題《同根共源》相贈。之後,張作霖稱元奇公「家兄」,元奇公回稱他為「家弟」。後來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關押在貴州。一日,國民黨看守軍官張法曾(閩侯人)家鄕建祠,向張學良索要墨寶,當時張學良因自己的處境,不便答應,直到張學良晚年在夏威夷時,題《源共根同》四字,贈送給張法曾的後人。原來這二個匾掛在一起,是有這麽一段故事的。

萬壽橋遇刺:張元奇在民國元年(1912)任福建省長時,在大年三十回拜各國領事後,乘轎路經萬壽橋時遇刺,預先被人埋在路中的炸藥爆炸,死一人,傷十七人,元奇公逃過一劫,沒有受傷。謀刺的是何方人士,有不同説法,不知是何黨、何派要加害民政長?

聽長輩們説,後來福州閩劇將此故事搬上舞台,將張元奇作為清官加以歌頌,劇目是《大橋十八命》。劇終台詞是:自古清官多磨難,大難不死佑黎民。真的是清官多磨難,亂世清官更難當!

治理閩江水患:情繫故里修堤栽竹

當年福建閩江常有水患,張元奇在福建省省長任內,親自察看災情、慰問父老、並且立即撥款修堤、疏浚閩江河道、加固堤防,並修建閩江西岸部分新堤使堤內面積擴大,堤外栽種竹子數排,以減輕洪水對堤的衝擊力。元奇公並捐出自家園地充作修建新堤之用。此項工程由水利局局長林炳章負責(林炳章乃林則徐之曾孫),該段防洪工程修復至今,一百年來該段堤防再也沒有決堤過。

民國四年(1915)堤防竣工後,福建省水利局將治水修堤經過立碑於堰堤前以為紀念。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石碑被移作他用後又被埋在泥土中,直至 2013 年被村民發現。經博物館館長等進行拓片研究,認為有極髙的文物價值,需切實加以保護。該碑現立於「厚美張氏宗祠」前。此碑代表了張元奇與林炳章的「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

曾祖父張元奇能文能商

光緒二十三年(1897 年)與劉鴻壽(林則徐外孫)合資買下輪船名「江甲」,在閩江下遊營業。後又添加了「江乙」、「江丙」、「江丁」、「江巳」等四艘輪船,分別在福州至馬尾、長樂、潭頭、閩安、福清等地航線營運,成為閩江內河頗具規模的一家航運企業公司,開近代內江航運之始。

張元奇的著作與書法都非常有名

起草《清帝遜位詔書》:張元奇(時任學部侍郎)起草《清帝遜位詔書》。1912 年 12 月 2 日,清朝隆裕皇太后擕溥儀在養心殿,向眾大臣宣讀了《清帝遜位詔書》。此詔書結束了中國歷史兩千年的封建制度,並使滿淸政權順利的移交給中華民國。該詔書是由南北雙方孫中山先生、隆裕皇太后等人反覆協商的結果。執筆起草人起初有很多猜測。詔書公佈後十日,由當時最大的報紙《申報》報導,指該詔書是學部侍郎張元奇起草的。張元奇為了正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中華民族免受生靈塗炭,將自己的榮辱置之度外。所以一些歷史專家認為《清帝遜位詔書》的起草人是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

《清帝遜位詔書》全文

提寫《盛京時報》報頭四個大字:《盛京時報》在 1906 年創辧於瀋陽,報頭四個大字是前清進士張元奇所寫的,該報發行了三十八年。

另有《知稼軒詩稿.蘭台集》(作於 1903–1905),《知稼軒詩稿.洞庭集》(作於 1906–1907),《知稼軒詩稿.遼東集》(作於 1907–1908),《知稼軒詩》六卷(民二年出版),《知稼軒詩》十一卷。

與王琛、徐兆豐等合編《邵武府志》三十卷之首一卷。

晚年引退回郷,被推為福州鰲峰書院山長。

晉安耆耄會:1914 年張元奇在京參與成立晉安耆耄會,成員皆福州府(因福州古稱晉安郡)在京名宦,先後參加的有陳寶琛、嚴復、林紓、薩鎮冰等三十多人。

這次回鄉感觸良深!我們離鄕太久,幸有家郷長輩對老家歷史文物的保護和保存。如今,曾祖父元奇公的後人分居各地,我盡可能的將前代的故事記錄下來,這樣可以讓大家翻譯成其他語文,讓下一代更容易了解。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張君耀著:《張元奇生平事蹟》。張元奇著:《知稼軒詩稿》。李林、卜永堅主編:《科場八股世變》;劉琳著:《福州八大名門聯姻成一家》。

同一系列:返鄉記之一
返鄉記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