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開創自製飛機成功的中華第一人:李永炤將軍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開創自製飛機成功的中華第一人:李永炤將軍

開創自製飛機成功的中華第一人:李永炤將軍

飛機乃國防之首要

自一九一四年,在歐戰中初展身手,即鋒芒畢露而操控戰局;俟進展到二次世界大戰珍珠港、英倫海峽、廣島之翻天覆地,給予了世人極強烈的啟示:今日之國防與爭戰,取決於誰掌握有強大而優勢制空權之一方,亦就是保有強大而能持久的空軍。說白了,就是能自製飛機,源源補充作戰需求,並能追隨科技研發新機,汰舊更新,永保強大優勢。

中華自製飛機之研發史

我中華倡導發展自製飛機理念,始於一九一七年,留英後,再在美進修的巴玉藻航空工程師。他會同同學王助、好友王孝豐、曾貽經,聯名上書北京政府海軍部「請求建廠自製飛機,以助軍威而鞏固國防」。他們的請求,獲得海軍總長劉冠雄讚許,並即下令福州船政局局長陳兆鏘全力支援巴玉藻覓地建廠。而於一九一八年二月,中華有史以來第一座飛機製造場在馬尾工程處下成立,主任巴玉藻,副主任王助。在經費拮据、設備簡陋下,他們繪圖設計並陪訓員工輔導製作組件型架,辛勤刻苦倍加努力,於一九一九年八月,即造出了中華第一架飛機,雙翼雙桴水上偵察機。其後歷經九載,研改設計,共製成甲、乙、丙、丁四種型別水上飛機,一共十二架。不幸巴先生於一九二九年初夏,突然因腦部中毒而病逝,該廠即未再生產。

廣州、上海於一九二○年後,亦先後建立飛機製造廠,多以修理或倣製以增進經驗。一九二三年,廣州廠曾倣製寇蒂斯驅逐機,梅龍安先生亦設計羊城號驅逐機。上海廠於一九二九年由朱家仁與劉樹禎先生倣製高德隆戰鬥機。一九三二年,袁保先生亦曾倣製英國摩斯式飛機。抗日戰爭時期,四川南川廠倣製俄國 E-16 型驅逐機。一九四四年,設計中運一、中運二木質運輸機。朱越生教授更設計金屬機身,雙發動機中運三。同年在昆明廠亦倣製美國 AT-6 中教機,成都航空研究院亦研製研教機。貴州、大定發動機廠倣製賽克隆 G-20 與萊康敏 O-145 發動機。以上這些倣製或研製,限於器材設備,多為克難七拼八湊,雖少數成功出廠,但未符合量產,實在談不上航空工業,僅可稱為航空工業的開路先鋒,提供製造經驗,加強我們自製的信心。

發展航空工業成功的中華第一人

航空工業大中華中第一人,李永炤將軍,江蘇無錫人,一九三七年自浙江大學機械工程航空組畢業後,即進入中美合作之中央飛機製造廠,任職白鐵部檢驗員,參與當時為我國進行裝配一批 Northrop 輕轟炸機及另一種 Vultee 轟炸機。半年後,轉進航校高級班。結訓後,派職成都轟炸總部。由於他學優體健,對轟炸機維修管理認知深入,且具群體領導才能,所以被大隊長徐煥昇少校與謝莽少校大隊長選任為大隊部機務長,他領導地勤人員加油掛彈,指揮飛機拂曉出擊、返航進場、飛機檢修保養,此種不分日夜的艱巨工作,直到一九四三年赴美進修才結束。

他從一九四三春到美,至一九四六秋歸,三年半均朝著航空工業方向學習飛機製造。先進入南加州 Convair 飛機製造廠直接參予鋼鋁合金以及鉚釘等之處理,飛機結構,材料試驗以及焊接技術等科目,一一按實習計劃完成,而後轉入密西根大學機械工程研究院選修金屬加工處理、工具設計及飛機結構及航空工程碩士所需之課程。多年來部隊之實作體認,製造廠各部門學習心得,再加上課堂研修,真正達到了學術齊全,手腦併用的境地。

領導航空工業研發十四載之卓越成就

中華民國退守臺、澎、金、馬,並能推展富強建設,全賴尚保有較強大空軍戰力。但韓、越戰結束後,美援戰機很難獲得。為保持優勢制空權,乃決定自製飛機,自力更生二代戰機。空軍總部於一九六九年三月一日,在臺中成立了航空工業研究發展中心(AIDC),並任命對飛機製造學、經均有深厚素養的空總副參謀長李永炤中將,出任中心主任,肩負起這一艱巨任務。他在二十年前曾有倣製 PT-17 型初級教練機,量產 104 架,供官校服役的成功事實,亦是我中華開創自製飛機第一章。他領導航發中心十四春秋,由於規劃十分週密,各階段開發項目似早日設定,一個企劃進展起步後,緊急著又推動另一個項目,差不多從零開始,倣製、合作生產,進而自力研發、自製,不論廠地設備作業人才均能適時到位切入,順利達成計劃需求。玆謹就卓越成就,簡列陳述如下:

一﹒藉合作生產,技術轉移,引進新材料,處理施工作業等技術規範資料檔。

二﹒造就一批航空工業專業技術人才。其中學習飛機設計,由美洛克希德公司代訓;專學飛機製造者,則在美諾斯羅普公司;而零組件、各專業作業施工處理及一般生管、品管、裝配等,則由美貝爾直升機公司直接訓練。三批共計五十員。

三﹒製造出廠飛機有合作生產之 UH-1H 直升機與 F-5 E/F 戰機,及自製之初、中、高三種教練機與空防戰機。各型飛機均量產五十架以上供應部隊。請參考附件一。

UH-1H 直升機

UH-1H 直升機

四﹒成立發動機廠,生產出廠飛機需求。請參考附件二。

五﹒開辦航空儀電廠減免外購,提升自製零件率。

六﹒建立外圍衛星工廠,從一九七四年開始,舉辦飛機零組件展示會,包括精密鑄件、機製件、起落架、橡膠件、纖維件、電器儀錶等,召請合約廠商承包。除提升自製率外,更可就地供應,除獲得經濟效益外,亦扶植國內工業生產水平。

七﹒以高級噴射教練機 AT-3 戰機研發單座 XA-3 戰機,完成成功試飛,但未量產。XC-2 中型運輸機完成製造裝配,但未進行試飛。

短短的十幾載寒暑,他以超人的體力,高度的智慧,精密的連環企劃,相繼開展了飛機製造廠、發動機廠、航空儀電廠、零件衛星工廠及造就了近百的專業技術人才,厚植了航空工業的基石。亦成功生產了各型飛機計五百架以上,滿足了陸、空軍編隊執行任務需求。到今天,時過三十年,部分飛機仍在執行空防任務。此種成就,在大中華航空工業發展史上,實不愧是第一人。

航空工業在中國大陸發展之個人淺見

中國大陸早期空軍編隊,全賴蘇聯供應米格機群。中蘇反目後,九○年代曾聞有意倣製米格機與研發殲八、運九等型機,但是否進行有無成功生產,並無新聞報導。即便開發成功,肯定已比先進國家落後最少一、二十年。二○○八年十月,世界日報曾刊載有航空技術學院校長張延廷先生文章:「大陸在一九七○年代,在犧牲航空,發展太空下。目前在太空領域雖有斬獲,但在航空工業領域中,仍一籌莫展。客運機幾全依賴外購,戰機賴俄羅斯進口。」此一說法,印證我的上述看法。不過大陸航天神七漫步太空,準確返航零缺點,神八將奔月,亦是華人值得驕傲,在歷史上大書特書的一大事件。大陸資源豐富,工業基礎不論鋼鐵、冶金、機械、儀電、化學等,均已達水平,只要堅定決心,短時應可迎頭趕上。

附件一:航發中心介一廠製造生產之飛機
附件二:岡山介二廠與外商合作生產之發動機
30-tabl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