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健康長壽隨想三題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健康長壽隨想三題

關於生命和生命力的哲學感悟

生命和生命力,是健康長壽的核心問題,也最富有哲理。由於篇幅所限, 下面只給出四條與健康長壽有關聯的結論及其例子,而不作展開。

• 「生命」區別於「非生命」的三個充要條件:自我複製、自我位移和新陳代謝。這三個充要條件都說明生命是一個過程,一個自主變化著的過程。

• 生命從生到死的變化過程只能延緩,不能逆轉,人類永遠不可能創造長生不老的奇蹟。古人悲嘆「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哲學家亦有「此一時刻的我已非前一時刻的我」的論斷,都是強調說生命進程是連續的。即使在一無限小的時段內,生命進程也是不可逆的。進程的速度的數量值可以有變化,但方向永遠指向死亡,不會改變。有些人聲稱自己返老還童、駐顏有術,恐怕不是出於誇張,就是出於幻覺。

• 堅寓於柔:生命的外包裝很奇特,並不都是像人們想像的那樣美麗、豐滿、堅硬、碩壯;相反,強大的生命力往往隱藏在虛空、弱小、柔軟、乾癟、枯槁甚至醜陋的外表之下。這個結論似乎有悖常理,但卻不乏實例。柔軟乃是生命和生命力的象徵和支柱,而僵硬則預示著生命正在走向死亡。例如,當人處於重大的身心創傷或命懸一線的關頭,能夠越過生死大關的往往靠的是柔韌-柔軟的身體和柔韌的意志。在實際生活中,在整個自然界中,只要稍作思考,就能發現很多這樣的例子。例如,胎兒這幼小的生命體就很柔軟且外表也很醜陋,但生命力卻最強。剛出生的嬰兒貌似十分柔弱,但卻可以抓住木杆懸吊很長時間。又如,地震、車禍(指客車墮入深谷)或空難中,據統計幸存者大多數為柔弱的幼兒、兒童或婦女。今天看到中國日報網一則報道:七歲小女孩塞勒在墜機事故幸存,嚴寒中帶傷赤足跋涉終獲救。又如臭蟲等蟲類的生命力十分頑強,有時候卻顯現出像空殼一樣的乾癟。武俠小說中描寫武林高手,常用「面貌清瞿」、「目如古井」、「形容枯槁」、「虯筋突節」等字眼,亦暗合強大隱於枯槁的古老哲理。

• 盛極必衰:世間包括生命在內的一切具有生命週期盛衰變化的自然過程和事物,都是以強盛、充滿、僵硬、填塞而走向終結。例子也很多,如中老年人紅光滿面、體胖腰圓,貌似健康,但往往是假像,出現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危機潛伏、好景不常的前兆。又如火要空心才能旺盛,腦要空靈才能妙想聯翩。幸虧有遺忘,我們的腦袋才得以常常清理,以保持空靈;如果事無鉅細,一概塞入大腦儲存,大腦必會逐漸填塞,運轉失靈,人在這種狀態下的最後結局很可能是發瘋變傻。我們的胃如果經常塞得滿滿的,我們就會因營養過剩而變得肥胖,導致短壽。人的衰老也都是從細胞的填塞開始的。

健康與長壽的關係

「健康」與「長壽」雖然常常連在一起說,但兩者之間並不是一回事。

首先,健康指的是一個人的當前身體狀況,而長壽指的則是一個人的漫長未來和最終結局。數學學科中的新理論「混沌論」(chaos theory)認為,人生包括健康在內的起伏變化,屬於一個混沌過程,可以用數學方法來加以描述。混沌過程的基本特徵是,初始狀態的微小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異。這些都進一步說明了當前的身體健康狀況(初始狀態)很難與經過漫長歲月後的結局﹙未來狀態﹚連繫在一起。其次,「健康」的定義儘管很複雜,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它包含了生理、心理、生殖、道德和社會五個方面,但它們都是外在的、可以觀察和測量到的東西;而長壽涉及的哲學層面比這些還要複雜得多,其中包含了一些有悖常理、似非而是的東西,即現代科學方法論上所謂的「佯謬」(paradox)。佯謬乃是指看似荒謬,但卻符合事實,並有實例可以作證的理論、命題或結論。

例如,「健康者未必能長壽,而長壽者也未必如一般人想像的那樣健康。」這一命題就是一個佯謬。因為在很多人看來它有悖常理,但它卻是事實,而且有實例為證。例如,運動員可以算作健康者之最了吧,但根據統計結果,運動員的平均壽命反倒低於常人。再如,體形富態、紅光滿面在常人眼裏算是健康有福了吧,可是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它往往是一種假像,多半預示著某些心血管系統疾病已經悄然潛伏。所以,中老年人要留神不要被這類假像迷惑。再如,古人云「仁者未可必壽」,今人則更有「好人不長壽」的說法,這種長壽與道德的關係與傳統的道德觀念截然相反,聽來簡直是荒謬絕倫。不過既然古今說法相同,所以這種說法很像一個佯謬,很可能似是而非,其中很可能有某種統計事實或道理值得深究。作者以為,可以試從古、今、新、舊對「仁者」和「好人」的不同定義上著手去尋找解釋。

可見,長壽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健康問題,也不僅僅局限於醫學,還與哲學、社會、心理、倫理、法律、觀念、習俗和環境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我的三次飢餓體驗及其反思

近幾十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和血脂異常等嚴重危害健康的疾病發病率,呈逐年增加趨勢。因此,營養過剩引起的肥胖,乃是當下危及健康長壽的大敵。所以考慮飲食與健康長壽的關係,重點應放在如何控制飲食這一方面。

控制飲食可不是一樁愉快的事,為了減肥而挨餓更是令人難以忍受。儘管當下五花八門的所謂快樂減肥方法漫天飛舞,可是,說穿了,減肥除了老老實實地挨餓之外,還有什麼其他可以替代的有效方法呢!

有人擔心控制飲食會造成營養缺乏、精力下降危害健康,這裏作者打算以自己的三次飢餓體驗來說明這種擔心是多餘的,並談談作者對飢餓的利與弊的辯證看法。

作者的三次飢餓體驗:第一次是被動的人生歷練,第二次是主動的自我試驗,而最後一次的「斷食療法」,飢餓竟成了救我於危病之中的良方妙藥。

第一次飢餓體驗時間最長,那是國內的三年困難時期(1958–1961)。三年困難時期帶給中國人民的災難性後果是不容置疑的,作者這裏僅是借用這個特殊時期來說明個人對飢餓狀態的感受。當時作者正上大學,糧食定量比一般居民高,但是由於正處發育時期,加之油水嚴重不足,經常感到飢餓。1 米 74 身高,體重最輕時只有八十七斤。奇怪的是精力卻很旺盛,學習勁頭十足,走路如風,惜時如金,常開夜車至深夜卻不知疲倦,亦很少生病。還有一個很怪的事情是,餓的時候常覺得舌下有淡淡的甜味。此後作者常想,保持在一定限度內的輕微飢餓狀態和飢餓感也許並不是壞事,因為這種狀態和感覺有時候能給人一種奮進不止的力量和衝動。起碼對作者來說是這樣的。

第二次飢餓體驗是在作者剛過「知天命」之年。有一次作者為課題研究,出差浙江、湖南等地三個月。這期間作者忽發奇想,要拿自己作一次飢餓試驗。經常一天只吃一、二兩飯﹙當然偶爾也忍不住大吃一頓﹚,兩個月下來瘦成幾根筋,但精神和體力卻比先前更好,順利完成了出差任務。回來後,同事見到作者奇瘦,都暗地議論,以為作者得了不治之症。而作者從那以後卻對飢餓的利和弊的辯證關係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領會到,胖人固然也精力旺盛,但胖人的精力旺盛與瘦人的精力旺盛是兩種不同的感覺,最明顯的不同是瘦人的精力旺盛不僅表現在體力,還表現在內心,常有一種總想做點什麼的興奮感和緊迫感。

第三次飢餓體驗是在作者退休之後。由於剛退休,身心頓覺輕鬆,一時間禁不住美食的誘惑,攝入油脂過多,遂至腰圓體胖、紅光滿面。兩年後竟出現嚴重的尿糖、尿蛋白、高血脂、高血壓等症狀,幾個醫院一致診斷為糖尿病,甚至有醫院建議作者住院。作者因有前兩次的飢餓體驗,所以很大膽,毅然決定不吃藥,而是採取了嚴格的「斷食療法」。十個月竟然將體重從七十二公斤降到五十五公斤,未吃任何藥物,所有指標全部達到正常,而且步履輕健,腦力和體力都很好。這種狀態幾乎一直保持到現在。

作者的「斷食療法」的具體內容大致是:在減肥階段,每天主食不超過三兩;蔬菜一斤半到兩斤,以大白菜、黃瓜、西紅柿、芹菜、胡蘿蔔(以上五樣均要徹底洗淨,用滾水燙過,加醋生吃)、油菜、茼蒿、包心菜、菜花(以上四樣用滾水微煮,撈出後加數滴橄欖油或一點點芝麻醬和少量鹽)為主。一天半袋奶、半個雞蛋,肉類(包括魚在內)每月不超過 三斤,素油用橄欖油,每月不超過五兩。這樣每個月可使體重減三斤左右。當體重減至預定目標時(我當時給自己定的目標是五十五公斤),可適當放寬限制,使收支平衡即可。減肥期間不必擔心營養,但要注意胃,如果胃長期感到很不適,即應調整飲食。

作者最近總結的健康飲食七字訣是:少食,素食,生食,粗食,雜食,遲食,慢食。 當然上述七字訣只是表達一種強調。素食並不是全素,還應該有適量的肉、魚、蛋、奶等食物相配合。為免誤解,特作補充說明。控制飲食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關鍵在於對其重要性的認識和持之以恆的意志力。美味固然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但飢餓也可以將粗食變成美味,同樣獲得享受。作者在上述十個月的減肥時期,每天下午三點吃一大碗醋拌生菜,滋味竟如同吃魚吃肉。至於有人說寧願飽口腹之欲,少活幾年也值了。此等想法乃屬於一種人生態度,取捨之間,亦大有學問,可惜這已屬於另一話題,已經超出本文的討論範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