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淺談書法(十四):筆酣墨飽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淺談書法(十四):筆酣墨飽
布袋和尚青石硯(明)

淺談書法(十四):筆酣墨飽

上一篇:淺談書法(十三)

敬愛的耆老們:首先說個小故事來證明筆和墨的重要…唐朝的褚遂良曾經問過虞世南,他的字比歐陽詢何如?虞世南說:不如。但虞卻補充說假使褚遇到筆墨精良時,也可以寫出好字來!

又有人說:能書不在筆,如黃山谷在一張自己得意的字上,題明「實用三錢雞毛筆」!

這說明了他寫最好的字,用的卻是廉價的普通筆!當然,別說一般人做不到,連大書法家褚遂良沒有精良的筆墨,同樣是寫不好字的,

我們熟知毛筆頭中心一簇長而尖的部分名為「鋒」周圍包裹著短一些的毛名「副毫」,毛筆這樣製作,是為使筆頭中間便於含墨,筆鋒在點畫中行動時,墨水會隨著在它行動的地方順著筆尖流注下去,不會偏上、偏下、偏左、偏右,而是均勻滲開,四面俱到,這樣形成的點畫,就做到了書家所一致主張的「筆筆中鋒」,筆筆中鋒點畫自然圓滿可觀。所以歷代書家的法書,結構短長疏密,筆畫肥瘦方圓,往往因人而異,相同的地方,便是「筆筆中鋒」。

趙孟頫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但是每一點畫都要把筆鋒放在中間行動,卻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得看執筆是否正確!是否懸腕,是否勤練用筆而定。

一般說來,中國寫字用筆,不外乎三種:硬毫、軟毫和兼毫。硬毫是兔毫(紫毫)及黃鼠狼毛,此外也有鼠鬚、人鬚、山馬毛及胎毛。軟毫則以羊毛、雞毛為主。兼毫則是兩種參合的毛筆,如「三紫七羊」、「七紫三羊」、「五紫五羊」、雞狼毫和鹿狼毫之類。其中的差異在筆毫彈性幅度的大小不同而已。

在毛筆的歷史上說,兔毫是最早的,羊毫後起,最初用的人不多。北宋米友仁(米芾之子)傳下一帖,並言此帖以羊毫書之,故爾不佳。這樣給了喜用硬筆的人,一些好古的根據。其實,當羊毫初起,製法未精,用者未能習慣。因此認為不如硬毫,自元明以來,羊毫的製作進步,鮮于樞的詩中有確切的證據。至清嘉慶以後,羊毫益加進步,今日的技術精良,羊毫已與兔毫和狼毫並駕其驅了。鄧石如專用羊毫,神完氣足,渾古絕倫。他的學生包世臣以次,無不採用羊毫,可惜近代商人,常有以尼龍毛混入羊毛之中,尼龍吸水力極不如羊毛,效果很差!尤以觀光區出售的毛筆、筆桿上雕刻華麗、錦盒精裝,只能欣賞,卻無法使用!

博嬰先生認為:硬毫、軟毫的選擇且看你的習慣如何,他說大抵寫行草,尤其草書,用硬筆比較便利些,容易得勢,若寫比較大的楷書,尤以篆隸,則用羊毫,紆徐安雅,實多清趣。若寫小字隸書,如西陲木簡之類,用硬筆未嘗不妙。

養筆

我們選筆雖有軟、硬毫等程度的不同,但使用的方法則一。這是說,我們將一枝新筆取來,首先必須將它通體(全部筆毛)用水浸透,完全發開。其次將全開的筆在能吸水的紙上,順毛拖過多次,毫中之水吸去,而後蘸墨寫字。蘸墨時應注意墨汁吸入量,不令過多或過少。最後字寫完了,將筆洗淨,拖乾收起。下次再寫,再如此作。當發筆時,如是紫毫,在水中多浸一些時候。因紫毫較硬,浸水時短,不易達到適度的韌性,因而減少彈力的幅度,有時甚至於不好寫,這在書家的術語上便稱為「養筆」。

有的人發筆的方式錯誤,他們習慣只將毛筆發開三分之一截,或發開一半這樣就使得筆的機能遭到破壞,筆的功能也就發揮不了。筆不能盡其用,寫的字絕對是不能盡善盡美的了!凡是好筆,腰上都是圓滿有力的,若是只發開一部分,不啻廢去了腰,因而影響到「鋒」的力度。這好像人的腰上無力,則全身乏力,沒有蓬勃的生氣了。

歙硯(五代)

歙硯(五代)

將筆洗淨,拖乾收起這件事千萬別忘了作。保養得好,可以延長毛筆的壽命。至於硯台,也是有潔癖的,用後也要洗淨。否則,硯上留下了「宿墨」下次就磨不出好墨來了!原因是:新磨的墨和腐敗的宿墨混在一起,這一池墨全都壞了!宿墨者,硯上留了隔夜的墨也。

詩云﹕古墨輕磨滿几香,硯池新浴燦生光。足見趙孟頫先生把硯洗淨,磨一池好墨,滿室墨香、何等的詩情畫意!

有人考證在西周宣王時代,有個姓邢名夷的,發明了墨,墨的名稱也起自這時。到了魏晉,有人以漆、松煙、煤摻和,成為墨丸。後來又有了松煙墨、膠墨兩種。前者無膠、暗無光澤,著水易滲化、不易保存。書畫家多用膠墨,膠墨以質細而輕,研時無聲者佳。

有些書家寫字,必用墨研而不喜用現成的墨汁。他們認為,墨汁中膠重的,會使筆滯,膠輕的易滲,而且墨汁中的防腐劑也會使筆鋒損壞。

研墨時不可太重、太快,古人有「研墨如病」之說;因研墨太急,易熱生沫,粗而不精且不均勻。墨研好,應稍待片刻使粗者下沉,而後可用。

書法家沈尹默說:「黑」是對墨的唯一要求。而使墨中之黑,黑得深沉縹緲、光采黝然,全靠膠的妙用。墨的黑大約分為兩派,一派濃黑,一派淡黑。古墨偏濃,相傳北宋潘谷墨,因用高麗煙,所以格外黑。明朝的程君房、方于魯則偏淡,原因是煙特細而膠輕。除此,還有亮黑與烏黑之別,亮黑者既黑而亮,其美如庫緞,烏黑者黑而沉靜,無甚光采,但越看越黑,使人意遠其美如縐如絨。

也有部分書法家認為如今的科技進步,墨汁的改良進步,並不次於研墨,省卻許多磨墨的時間,何樂而不為!也許這是懶人的論調,您以為呢?

墨趣

由於書者的興趣和觀賞的角度不同,形成有的喜用濃墨的,也有喜用淡墨的,各有千秋。很難說濃、淡兩種究竟何者為優。從歷史追溯,古代是愛濃墨的,相傳「仲將之墨,一點如漆」便是例證。再看傳下來的墨蹟,如寫經、如鉤摹,兩晉及六朝人書牘,乃至唐人墨蹟,幾乎都是墨光黝然而深濃的。北宋蘇軾尤喜濃墨。他曾論墨色應如「小兒眼睛」,可謂精微之至,後來趙孟頫、清劉墉,都是篤學古法的書家,也都喜用濃墨。

北宋黃庭堅用墨隨意,常用淡墨。那是他家中替他和了「一池淡墨」也將就用了。米芾有時也用淡墨,甚至墨乾了,還用筆在紙上寫字。用淡墨最多的要算明朝的董其昌了。墨色清疏淡遠。真乃是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

古人臨帖一邊研墨,一邊讀帖,墨研好了,帖亦讀熟,成竹在胸,濡筆一揮而就,何等瀟灑!

古墨和名硯

世上有許多藏墨家,他們對保存文物很有功效,但寫字的人與他們不同,正好相反。因為寫的人是「磨」墨的,「藏」墨家最忌的就是把墨「磨」掉!不過寫者卻不一定要古墨,只要膠輕煙細的墨就可用。太古的墨,膠性已退,並不好用。據說:清代咸豊、同治、光緒三朝的墨,頗有佳品。

近代以來,愛硯的人頗多。清乾嘉時,紀昀(曉嵐)及劉墉(石庵),愛硯著名。他們貪多務得,互相誇耀。晚清翁同龢好硯成癖,他蒐羅的硯很多,都放在竹榻下,猶如城垣,夏天便睡在竹榻上藉石氣取涼。還有袁世凱的老搭檔徐世昌,雖寫不成字,藏硯多方,家中還養有硯工,聚了石材專門製硯!

實際說來,練字的人,不但不需硯好、硯多,普通硯台一塊,絕不至委屈了一個大書家。總之,要將字寫好,不太壞的硯儘可滿意。這話是沈尹默先生說的。

溽暑已去,秋意漸濃,盼您多加保重,老當益壯。再談![下一篇:淺談書法(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