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淺談書法(二十):書寫的技法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淺談書法(二十):書寫的技法

上一篇:淺談書法(十九)

敬愛的耆老們,記得李可染大師說過:沒有傳統,不師法自然,便無法創造出什麼新意來!我想這「傳統」,就是歷代書畫家累積了許多流傳下來的技法了。所以書法教師要求學者臨摹一些古人留下的碑帖,從碑帖中尋求傳統的筆法和章法。有人用蘇軾論畫「物雖形於心而不形於手」來說明雖然心中了然其造型之美,卻無手法將它表達出來。用俗話說 – 眼高手低,技能太淺。上海大學的徐建融教授也說:一個人的書外功夫再深厚博洽,如果在書寫的技藝過不了關,還是不能成為一位優秀的書家。徐君並將書寫的技巧分成章法、字法、筆法等三個層面,通過執筆與運筆,使字和行的關係和諧而優美。如此說來,若想把字寫好,先得把技法苦鍊一番方成。俗話說: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各位耆老,您看到這裡,不知您是否還有「雅興」拿起毛筆繼續磨鍊下去呢?愛寫寫的老友,不必氣餒,大漢書法會的創始人彭鴻先生曾經說過:若要把字寫好的方法,第一是「寫」,第二也是「寫」,第三還是「寫」!筆者便是用此三法,一直寫到 2008 年,終於獲得歷史博物館主辦的第九屆全國書法春秋大賽長青組第一名(僥倖)。

筆者從事寫字多年,略知章法和筆法,這「字」法卻是第一次見聞。原來是一個字的結構中點畫和點畫之間的關係,基本的要素是均衡中有變化或變化中有均衡。只有均衡沒有變化,便成了印刷的字體,四平八穩,毫無藝術性可言;只有變化而無均衡,又成了鬼畫「符」了!

約在三十年前,臺灣嘉義有位大書法家陳丁奇教授,曾經為文研討筆法,特別強調:中鋒乃是八面出鋒,並非鋒在畫中才是中鋒!而且列舉顏書為證:竟有寫橫而鋒在下者。若鋒在畫中便無此巧妙,變化無方,方能變化無窮。所以古人之字不令人一覽而盡也!人說顏書,畫中有一絲墨痕,用筆中鋒,此無知之妄說也!筆者愚昧,臨書顏帖多種,竟未發現這種竅門。至於徐教授對中鋒的銓敘則是:中鋒用筆,無非是力量的輕重和速度的快慢,以及隨線條的展開,使偏離線條中心的筆鋒,通過靈活的調節,保持在中心的位置不變。各位,您能接受哪種說法?中鋒、側鋒、藏鋒、露鋒以及運筆時的輕重、快慢等運用之妙,端在熟能生巧。潘孺初對藏鋒的分析 – 況著而力透紙背之謂也,如以粗獷之硬筆為力者,非藏 鋒,如軟稚者之浮滑為美亦非藏鋒,藏鋒比直道之士,深沉不露骨,其中所藏不可測度 – 筆者看來未免誇張、未免太「玄」了。現在再介紹一些各體字類書寫的技巧如下,希望您老耐心地看下去。

篆書:以鐵線篆為例,又細又韌,而且自始至終一懷粗細、一覆快慢,轉折處不露折的而是圓勁的彎曲勻稱、對稱、平衡為基本要求。至於清篆在筆法上起了變化,更多輕重、快慢、頓挫轉折,使線條更多姿態。所謂 – 以隸作篆。大篆、草篆的技法又不同了,變化多於規律,它們的橫行不平,豎行不直;但整體則渾然天成。

關於隸書的技法,重在波、磔、蠶頭雁尾便是特徵。拙作淺談書法之十三,專題隸書刊於本刊 22 期,不再贅述。

敬愛的耆老們,以上給您報告了一些篆書的技法,其實篆字的筆法最單一,隸書豐富點,楷書更豐富,行書又更豐富,草書最豐富,簡直不可窮盡!

說起楷書來大家便會想起 – 永字八法!豈止限於八法,那簡單的一豎便有懸針和垂露的區別;橫有長短;撇法有長撇短撇,歐字中還有一種柳葉撇;捺、點、鉤更複雜了!有人說:楷書的筆法,既豐富多變,又可以「明確地」加以規範 – 筆者覺得這個「明確地」很難做到。萬一您老興趣在「歐字」或者喜歡顏體,也許有人欣賞褚字,而你說的卻是一般的「規範」,南轅北轍,似乎行不通啦。愚見,不如選一本喜愛的法帖,用心臨摹百遍或更多,終於悟出了古人的筆法、章法,自然便有成就。

楷書的基礎打好了,便會想到行書了。寫個便條或者與親友互通音訊,不必用端正的楷書,用流利的行書,既省時又瀟灑。不像古代爭取功名,考卷上一筆秀麗的館閣體,榜上有名的機會就比較大了。

蘇軾推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天下第一行書」。雖然真跡早就陪葬在昭陵之中,但仍有許多唐人書家的臨摹本。歷代學習行書者,《蘭亭序》是必須臨習的經典範本,通常以馮承素的摹本,最適合初學者臨習。然後再參考虞世南的臨本。據專家評介,認為虞臨本內斂溫和,正如虞世南的楷書風格-端正文雅云云。耆老們!您細細琢磨最後讚美虞氏的兩句話,您就明白若要把行書寫好,先得把「楷」的基礎穩固了,行書也就容易「端正文雅」了。

徐教授舉了一個「王」字為例,說明了行書和楷、隸書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對每一個字的每一個筆劃,不是單獨一筆一筆謹慎的寫。楷書的王字,先寫第一橫,停下來再寫第二橫,停下來再寫一豎,停下來再寫最後一橫,每一筆都是單獨完成的。儘管筆劃之同有呼應,但這種呼應應是無形的。在行書中寫王時,也許第一劃是可以單獨完成的,而一豎和第二橫、第三橫則是連筆一氣呵成,這就使筆劃之間的呼應成為有形的了。有時,字和字之間也有牽連。

行草的法帖中,有將三、五個字連成一氣。米芾的行草中,就有這種情況。他的名作《張季明(旭)帖》的第二、三行 – 不審氣力復如何也。前二字相連,後六字則字字相連,其餘二十字則又字字獨立。正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由於字間可用聯筆,也可不用聯筆,變化百出,無法定規律,學習上便有些難度了。至於行書運筆的技巧,從落筆到行筆到收筆,輕重、快慢、頓挫、婉轉,牽絲、鋪毫、回鋒……千變萬化,所以比篆、隸、楷書更加生動。

行書是有行無列的,如果構列也看齊了,未免呆板。每行字數不一,大小不同,打破了格子的約束,縱情揮發,隨興揮灑。君不聞王羲之的蘭亭竟有「三度空間」的效果!看來了越扯越玄,紙上談兵不如多讀法帖、濡筆揮毫。下次再談草書的技法、即頌康寧。

傅 乙敬禮。

[下一篇:淺談書法(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