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航遊地中海三國(上)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航遊地中海三國(上)
作者夫婦攝於土耳其伊斯坦堡藍色清真寺前

航遊地中海三國(上)

世界七大奇觀之首 – 金字塔,是我從小就渴望去的地方。經歷一甲子以上的期待,經由女兒的帶領,我們倆老終於達成這個心願。她是建築師,且對古代建築史有較深入的研究。因此,對這些古建築的介紹與講解,頗合乎邏輯。以下是我將這次的旅遊見聞提供給大家做參考,如能幫助到想要參加類似旅遊的人,我就深感榮幸。

這次旅遊,除隨遊輪做十三天十二夜的團體行程外,我們已事先安排提前抵達及延後離開伊斯坦堡及雅典二個起終站古都,自己另外再多停留二、三天。因為那裏值得參觀的名勝古蹟實在太多,一定要好好的利用這次難得的良機。

按船公司的安排,第一天在伊斯坦堡上船;第二天,遊客可自行選擇是否參加由船公司所安排的種種遊覽路線,各路線收費標準也不同。次日一早,遊覽車已在碼頭等候遊客;但也有人選擇留在船上或自行結伴下船自由活動;總之,要在開船前趕回就行。但上下船一律要刷門卡,以使電腦掌握乘客行蹤。其後每一泊港,均採用相同方式遊覽。第三天到土耳其伊士麥港。第四、五、六天,先後到達希臘麥扣偌斯、聖托里尼及克利特島。第七天全日在海上航行。第八天黎明到達埃及亞歷山大港,船在那裡停泊二天一夜,以便乘客選擇二天一夜的開羅遊或金字塔一日遊。第十天又在海上趕航。第十一天到達希臘西岸科孚島。第十二天停靠卡塔扣崙港,目的地是古代奧林匹亞遺跡。第十三天船到雅典北里亞斯港,結束這趟航遊。

我們所搭乘的遊輪叫做挪威玉(Norwegian Jade),建造費用五點一億美元,耗時二年,於 2006 年 4 月在德國下水。長 294 公尺,寬 36.8 公尺,吃水 8.6 公尺,總噸位 9.36 萬噸,其最大航速可達 25 節(約 29 哩/時速)。該航次所有客艙悉數住滿,共載客 2,369 人,另加上船上服務人員約 1,200 人,總共 3,500 多人。十幾天的糧食,包括新鮮果菜約 34 噸、魚肉類食品約 12 噸、食米和麵粉約 7 噸,以及其他食物、飲料等,已於起站裝在船上。至於船上的用水,因設有海水淡化裝置﹙每天約能生產 2,700 噸﹚,故不必在港口補給。

以下係以這次旅遊先後順序描述各國特色,敬請指正。

~土耳其~

土耳其被波斯普魯斯(Bosphorus)海峽隔成亞洲及歐洲兩地,歐洲土耳其的面積雖只佔全國總面積 78 萬平方公里之 3% 左右,但卻擁有豐富的歷史古蹟;其他絕大部分的國土位於亞洲大陸最西端的亞納托利亞半島。土耳其北有黑海、西臨愛琴海、南臨地中海,共有八千公里長的溫暖海岸線,全國人口約 6,300 萬人,民情樸實友善,屬新興旅遊地區。和西歐各地相比,物價合理又低廉,但沿海的物價,普遍比內陸昂貴。1999 年,曾先後發生二次大地震,將西北部工業重鎮破壞,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災難。目前很多土耳其人前往西歐就業,賺錢匯回家鄉以幫助生計,其中以去德國者為數最多。

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土耳其吭牙地區,已形成世界上最古老市鎮。至西元前 2000 年,希提人曾在那創建他們的帝國。西元前 330 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在目前的伊斯坦堡建立拜占庭帝國(Byzantine),帝都稱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這個戰略重鎮,變成東羅馬帝國也是拜占庭長達千年的統治中心。其疆界曾擴大到義大利半島、巴爾幹半島到敘利亞;東南延伸至西奈半島及非洲北部面臨地中海沿岸全部的廣泛地區。當歐洲國家沒落、羅馬被非基督教的野蠻民族侵佔時,拜占庭帝國仍保持著唯一西方文化的光輝。可惜十字軍第四次東征時,將君士坦丁堡的教堂藝術品破壞,溶化金銀裝飾運走後,光輝的城市暗淡了。

直到西元 1453 年,鄂圖曼帝國(Ottoman)佔領君士坦丁堡,並將其勢力範圍自原拜占庭疆域(除去義大利外)再向北、東、南三面擴展,形成歷史上的超級大國。到了十九世紀,強大的歐洲勢力興起,斯時土耳其已無法控制其廣大的全部領土。1829 年希臘獲得獨立,然後巴爾幹各國也陸續分別在 1878 年前獨立。1912 年巴爾幹戰爭,鄂國又失去阿爾巴尼亞及馬其頓地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再由戰勝國分別接管非土耳其本土之其他大部分地區。1923 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首都從衰落的伊斯坦堡遷至安卡拉。

伊斯坦堡

古都伊斯坦堡(Istanbul),目前仍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人口約 1,600 萬,也被波斯普魯斯海峽隔成亞洲伊斯坦堡及歐洲伊斯坦堡;前者叫做鄂斯克拉區,後者再由黃金角河口分成南邊的舊市區及北邊的新四分之一的北奧吐區。舊市區位於半島地域東端,第四世紀初葉,拜占庭為防禦異族的入侵,在半島東端起約 6 公里處,建築一道內外雙層城牆,長約 6.5 公里。並沿內外牆之間,開挖一條壕溝,附設 11 個城門及 192 座槍塔。該城牆曾擔任保護首都的安全達千年之久,目前仍保留有部分結構。

波斯普魯斯海峽兩岸的交通,自古以來一直以渡船為主。到了 1973 年 10 月 29 日,為慶祝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完成第一座連接亞、歐兩大陸的吊橋。跨度 1,074 公尺,目前排名世界第九的長跨度吊橋。橋面高出水面 64 公尺,以供船隻通行。除了波斯普魯斯大橋外,後來又在其北方約 6 公里處,另建一座法蒂皇帝吊橋。雖然已有兩座跨海大橋,但目前仍無法滿足愈來愈繁忙的交通需求。

根據 2008 年出版的泰晤士報報導:「由倫敦經伊斯坦堡至孟加拉首都達卡,總長 11,256 公里的亞洲大鐵路(Trans-Asian Railway)在聯合國的鼓勵下,預定年底開通。它比從莫斯科到海參威,全長 9,290 公里的西伯利亞大鐵路(Trans-Siberian Railway)要長得多。到時愛好火車旅行的熱愛者,可花 23 天完成這條『鐵』絲路之旅。唯該鐵路初期需在伊斯坦堡換搭渡輪跨越亞歐海峽。渡輪未來將被地下隧道取代,但目前,乘客有機會在伊斯坦堡欣賞聞名全球的托普卡比宮殿及聖索非亞大教堂…。」可見這兩處觀光景點,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

托普卡比宮殿

該宮殿於 1467 年,由征服者米赫美特在舊市區東北角視野絕佳的丘陵地上興建,曾做為宮殿兼鄂圖曼帝國行政中心長達四百多年之久。是鄂圖曼斯式建築中最大者,佔地約 75 公頃,約為摩納哥全國面積之一半。目前做為綜合博物館的這座舊皇宮,展示磁器、武器、珠寶及其他皇宮所用過的歷代珍貴文物及藝術品等。這裏有二個入口進入第一庭,南面入口是較有名的皇帝門,也是正門,先經舊拜占庭教堂,它與聖索菲亞大教堂差不多是同時興建的。

至於北門,是先到考古博物館,包括古代東方博物館區及出名的磁器展示區。該館是第一次有系統的展示鄂國保留的國家古代文物,如 1887 年在黎巴嫩西頓所發現雕刻精美的亞歷山大大帝的石棺。雖然古代東方博物館所展示的物件不多,但卻是珍貴的回教阿拉伯的史前文化遺物,屬於巴比倫及亞述人文物。

托普卡比的寶庫,被認為是世界最有價值的寶庫之一。其中第三展示室的一顆 86 克拉叫做湯匙匠鑽石(Spoonmaker’s Diamond),這個怪名的由來是:在十七世紀,有人在拉圾堆發現它;後來一位湯匙製造匠,以三支湯匙向一位古物商人手中換來。該展示窗特別以繩子圍護,不讓參觀者太靠近玻璃櫃面。在同一展示室還有較出名的托普卡比短劍(Topkapi Dagger),該劍鞘是穿孔嵌有許多鑽石,並在手柄嵌有三顆大型綠寶石。

皇宮閨房(Harem)或稱女眷

Harem 這個名詞,來自阿拉伯語「被監禁」的意思。女眷的制度於十六世紀末,由牧拉德(Murad)三世創設,將皇帝的妻妾及小孩統統限制在這裏生活,由被去勢的黑奴太監看守。只有皇帝及其指定的兒子才能出入這個禁區。以防發生帝位的繼承血統有任何差錯。

聖索菲亞大教堂

土耳其最大最老建築,起初是由拜占庭創建的教堂,經過鄂圖曼改成回教寺院,目前的名稱是國家博物館。前後經歷世事的變遷長達一千五百年。也曾是世上最大且最壯麗的宗教建築,直到巴西里佳風格的聖.彼德大教堂在羅馬完成為止。

聖索菲亞教堂(Hagia Sophia 另稱 Church of Holy Wisdom)位於托普卡比宮殿的皇帝大門正對面,是在同一地點及以同一名稱前後出現三次的建築。教堂第一次於 360 年創建,曾因群眾暴動引起大災損毀。532 年春,東羅馬帝國時代又遭戰禍,但幸好及時平定。斯時,皇帝決定無論花多少費用也要修建。建築師提出設計圖及計劃動用一萬人工,並自反叛暴動結束後,只經過五星期就全面動工。地方政府也同意配合這個大工程外,在羅馬的異教太陽廟,送來八根斑紋石大柱,猶太教的以佛所(Ephesus)也運來八根綠色大理石柱。

該重建的大教堂於 537 年如期完成, 由東羅馬皇帝親臨主持落成典禮。大教堂巨大的園屋頂直徑超過 100 呎,比美國國會大廈的圓屋頂直徑 95 呎還大。高度 160 呎,圓筒形牆,周圍設有四十扇窗。絕大多數評論家認為這座大教堂確實是一項奇蹟。當東羅馬帝國皇帝第一次步入堂內時,他無言沈默一段時間後說:「所羅門,我勝過你了。」

到了十五世紀,鄂圖曼帝國將大教堂改成清真寺,尖塔、墳墓、噴泉、也在當時一併增建;並且進行結構補強以便增加載重,以及外部多處扶牆的改造等。當我們進入參觀時,內部正在進行修繕工程中,鋼管鷹架佔去半個大廳,對有行動障礙者而言,稍有不便。

藍色清真寺

由鄂圖曼年輕皇帝哈梅特一世,指派皇家建築師麥特設計。1609 年著手,1616 年完成,是當時伊斯坦堡最燦爛的建築物。藍色清真寺(Blue Mosque 又稱 Sultan Ahmet Camii)的名稱係因內部裝修絕大部分皆採用藍色的依茲尼克磁磚(Iznik)而來,其文雅的裝飾是世界上所有宗教建築中最出名者。且周圍的尖塔﹙Minaret﹚群,安詳、對稱地立於長方形寺院的四角和中腰,特別是夜晚在燈光照耀下,更顯得神聖無比。使人陶醉似的圓屋頂內部設計,採用精巧的阿拉伯式半球形油繪,大大小小圓頂牆周圍,有超過兩百六十個玻璃窗,用以寺內白天的自然採光。這些十七世紀的原始染色玻璃,看起來頗優雅。

由東面的正門進入後,右方是廣大的天井,中央有洗禮用的六角亭噴泉,但已久未使用,現今僅供遊客觀賞。左方就是寺院的樞紐,四根直徑約 2.5 公尺的長笛形的支柱,像大樹的主幹承受圓屋頂的拱架結構及四個半圓形屋頂的重量。祈禱大廳與天井的地面舖裝採用同一系列的色樣,以求視覺的平衡。東南角隅的巴克法拉地毯博物館,是以前的皇家休息室,目前展示著古代最尊貴的地毯。

哈梅特一世,曾對該寺的施工非常重視,可惜工程完竣後翌年,他因患斑疹傷寒症辭世,享年二十八歲。他的陵墓設在該寺附近。

回教寺院大多數開放供遊客參觀,但必須依照其傳統,不要觸犯規紀。進寺院不論男女必須先脫鞋,務必穿長褲,禁止短褲,女子必須覆蓋頭部、手臂及肩部。有些寺院會出借頭巾或肩套,供遊客使用。

波斯普魯斯海峽航遊

該海峽北端起自黑海,至南端的伊斯坦堡附近注入馬爾馬拉海,長約 33 公里,寬度自 700 公尺到 3.6 公里不等,且歐、亞兩岸風景皆佳。如在博物館或逛街走累時,海峽航遊也是一項很好的選擇。航遊除參加預先安排有導遊陪伴者外,也可以自己在黃金角河口南岸 Eminonu 碼頭購票,乘搭公營的土耳其海上航線(Turkish Maritime Lines)。每日有二、三航次往回海峽,沿途停靠六個碼頭到阿娜都陸,並可塔原船返回,或改由陸路折返。航遊除穿過二座海峽吊橋外,並可欣賞兩岸各色各樣的新、舊建築群。海峽兩岸豪宅林立,一幢比一幢華麗,據說一幢二、三百萬美元的豪宅不計其數。屋前庭院只高出水面幾十公分,因這裡的漲退潮水位變化不大,沒有淹水之虞。

綜合大市場(Grand Bazaar)

該市場(又稱 Kapali Carsi)位於聖索菲亞大教堂的西面約一公里處,是世界最大的有蓋頂市集。1453 年由米亨美特二世大規模整頓市容時創設,長寬約各 300 公尺,四周以圍牆為界。除北面外,其他三方面共有五處出入口。惟場內的狹街混亂,且路標不清,遊客容易迷失方向。那裡除擁有約四千多家商店外,也有銀行、餐廳、咖啡館、郵局及小型清真寺。在那可以找到土耳其的紀念品、地毯等,也是遊客較喜愛的景點之一;不過當慎防受騙或遇竊。雖然土耳其被認為是歐洲最安全的國家之一,但還是要提高警覺,慎防扒手或搶劫。

伊士麥及以弗所

伊士麥(Izmir)為土耳其第三大城市,也是第二大港口,人口約二百七十萬。風光明媚,有愛琴海珍珠的雅號。這裡曾是亞洲次大陸最大且最繁榮的都市,目前是土耳其最重要的海軍基地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NATO)的歐洲東南區指揮中心所在地。靠近市中心鬧區有數處觀光地點,包括第二世紀的羅馬廣場、時鐘塔,以及十六世紀的迷你清真寺彼莎;而後面兩處是伊士麥的地標。其他尚有山丘上的要塞、考古及人類學博物館等。至於市郊的古代城市以弗所,亦是旅客最感興趣的旅遊勝地,自遊輪碼頭搭遊覽車往南約一小時半路程。

以弗所係地中海週邊一個極重要的古城,它有過光輝的歷史。大約在西元前 1100 年,這裡有希臘愛奧尼亞人(Ionians)居住。他們信仰希臘女神阿爾特米斯。西元前 550 年,住民為她興建一座大神廟加以奉祈,該廟曾被列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經過後來幾世紀,那裡雖然有幾種民族遷移,但希臘港市依然照常繁榮。至 133 年,羅馬人入侵,將以弗所做為統治其在亞洲屬地的根據地。並將阿爾特米斯神廟改為他們的載安娜神廟。該廟廢墟目前尚留有若干古物。

以弗所曾是絲路終點站,也是奴隸交易市場。甚至是在 262 年,野蠻的哥特人來犯時,也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而繼續繁榮,人口曾達 30 萬人。在五、六世紀由拜占庭統治時期,那裡仍保持穩定,是次於君士坦丁堡的第二大都市。到了 716 年,因阿拉伯人的劫掠,以弗所開始衰落。加上拜占庭政權無法疏浚愈來愈嚴重的港內泊地的淤塞,致海港功能漸漸消失。到了第八世紀,以弗所已沒落到剩下一個小部落。鄂圖曼開始統治後,這裡完全被遺棄。截至 1869 年,英國考古隊才發現這個重要的遺跡,經過數年的挖掘整理到目前狀態。證實為自紀元前一世紀到紀元二世紀由羅馬人統治時所建設;所有廢墟的石柱、拱門或人像雕刻等與希臘遺跡者雷同。其中留存最完整者,應該算兩層樓的塞爾瑟斯(Celsus)圖書館。這是一位羅馬執政官,為紀念其父於第二世紀所建。另有可容納 25,000 人的露天劇場,也算保存良好。

下車進場時,隨身攜帶相機及飲水,沿凹凸不平的下坡道,觀看兩側古代廣場、公會堂、紀念碑、商店、市集、妓院、公共浴場、劇場等古蹟,全長約一公里。二、三小時後,遊覽車已在出口的大停車場等候。

聖女瑪麗之家

位於伊斯麥南方,距以佛所約半小時車程的山上,為一間石砌小屋,屋前被一古樹環繞。據十九世紀一德國修女說:使徒聖約翰帶著瑪麗的遺物,於西元 38 年在此隱居過。至 1896 年,由梵蒂岡公開宣佈為聖地。事後,曾有數位教皇先後親臨此地。而最近的一次是 2006 年,教皇本尼迪克特(Pope Benedict XVI)來此參拜。一個看來不起眼的小屋,卻是宗教的聖地。[下一篇:航遊地中海三國(中)]

同一系列:航遊地中海三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