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青春作伴好還鄉 – 掇遺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青春作伴好還鄉 – 掇遺
陳列於杜甫故里紀念館的杜甫銅像

青春作伴好還鄉 – 掇遺

追述海峽兩岸一九八八年開放探親,避秦在臺灣寶島袍澤,返鄉探親掃墓,重遊詩聖杜甫位於河南省鞏縣南瑤灣村故里和位於邙嶺的杜甫陵園有感。

導言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是唐朝詩人杜甫先生寓居四川梓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後,在極端驚喜的感情下寫成本詩。全詩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限喜悅興奮的心情。

此詩作於廣德元年春(公元七三六年正月),史朝義兵敗自殺,部下紛紛投降,河南、河北相繼收復。延續了七年以上的安史之亂,至此告一結束。

首聯寫初聞喜訊的驚喜,以「初聞涕淚滿衣裳」喜極痛心,突發狂喜欲絕的感情,十分真切。二聯轉向寫一家人、妻子都平安健在,戰亂將平,怎能不欣喜欲狂!漫卷詩書的動作,表現出詩人狂喜的神態。三、四兩聯,詩人手舞足蹈,作返故鄉的準備,突出了急欲返鄉的歡忻心情。全詩鮮明真切地描寫了詩人歡樂的神態、動作和心裡。由於寫真,所以特感人至深,引起了眾人的「共鳴」。

這「共鳴」,豈非我們身處於抗日戰爭八年,欣於一九四五年(民國三十四年)初聞日本天皇在電訊裡宣佈無條件投降,全國軍民同胞遭逢八年戰亂,顛沛流離失所之沉痛(如白居易詩之「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刻可歸還故鄉家園之心情哉?恐過無不及。

乍又孰料知,大家返鄉後的兩年內,國內政局不安,國共兩黨同胞骨肉相殘,一若唐朝安史之亂局,全國同胞深陷水深火熱中。慘、慘、慘的災難不談也罷,史料多有記載。幸運的是,有兩百多萬軍民袍澤遷於臺灣寶島,安居過了三十多年無戰亂的生活。

然而「每逢佳節倍思親,懷念父老夢中吟。」「年深外境雖吾境,他鄉怎比故鄉景」呢?憶當年政府決定開放大陸探親政策,相信絕大多數國內各省市旅居臺省軍民同胞,均有「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感觸!至於「青春作伴好還鄉」不也意謂趁著春光明媚的大好時光還鄉,因有美好的景色作伴,山青水秀,鳥語花香,多美好的憧憬啊!

《論語.學而篇》:「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落葉歸根,比喻不忘本。《漢書》註:「木落歸本,水流歸末。」同胞深受古老優質中華文化的陶冶浸潤,無論宦遊人家,士農工商各界人群,旅居任何居處,待至老邁,豈無「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之思。即便老死客居,亦期骸灰遷返故鄉祖塋安葬。杜甫先生晚年攜眷出蜀,於代宗大歷三年(西元七六八),因兵亂漂泊兩湖,後避亂郴州,大歷五年(西元七七○)病死於湖南洞庭湖畔的耒陽,厝於岳陽平江縣。元和三年(西元八一三),由其孫,嗣業扶柩歸葬於河南省鞏縣康店鄉邙嶺(見附照片位於邙嶺的杜甫陵園)。

位於邙嶺的杜甫陵園

位於邙嶺的杜甫陵園

詩聖杜甫(西元七一二至七七○),祖籍湖北省襄陽,誕生於河南省鞏縣,南瑤灣筆架山下土窯故居(見附照鞏縣南瑤灣村杜甫故里),依據現戶籍法,祖籍襄陽,依出生地而言,他原籍應為鞏縣人。

我的祖籍河南省鞏縣,出生於康店鄉張家嶺村南街故宅,與南瑤灣相距五公里,距杜甫陵園一公里,忝屬同鄉,實感榮焉。

一九八八年暮春佳節,偕妻返里探親掃墓、祭祖,計離祖宅業四十餘年,得與父老鄉親、族輩數日歡聚,互話滄海桑田。餘暇曾走訪故里名勝古蹟、風景遊覽區,如北宋皇陵,北魏石窟寺,杜甫故居,杜甫陵園,黃河、洛河匯流處等及康百萬庄園(清康熙帝賜)。

茲謹就訪問杜甫故里紀念館,杜甫陵園所彙獲資料整理寫出,以供耋耄耆老同好者參考指正。

杜甫故里

敝里位於縣城東南瑤灣村筆架山下,山後有一凹地,稱為詩人「洗硯池」。院內有一孔坐東向西磚砌窯洞。唐睿宗大極元年(西元七一二),杜甫誕生於此。門前豎有清雍正年間,河南省府尹張漢題「詩聖故里碑」,並在站街西頭建「杜工部祠」。後幾經整理修繕,一九六二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上,杜甫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為紀念詩人,這裡建立「杜甫故里紀念館」,郭若沫親題寫館名,並書「杜甫誕生窯」嵌於門額。館內陳列名家大作有:中國著名國畫家,蔣兆和的杜甫畫像;國畫大師,齊白石的杜甫詩意畫和據曾竹韶教授設計而鑄造的杜甫半身銅像等。許多前來瞻仰的中外名人、學者,賦詩抒情,揮毫寄意,留下敬仰詩人的名篇和墨跡。為紀念館增添了新的內容,使杜甫故里更加富於詩情畫意,且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杜甫生平

杜甫,字子美,別號少陵或杜陵(以其祖先出身地為號),因曾任拾遺、工部侍郎二官職,故有人稱杜拾遺、杜工部。後人為區分他與唐末另一詩人杜牧,而稱杜牧為小杜,杜甫為老杜。在後世人們的心目中,唐以前的詩作,李白是集大成者。杜甫則是繼他之後,把詩發揚光大的人。

杜甫原籍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曾祖依藝任監察御史,河南省鞏縣令,遷居鞏縣南瑤灣村。祖父審言(西元六四六至七○八)字必簡,是唐初大詩人之一,高宗咸亨元年進士,曾任隰城尉、洛陽丞,後貶為吉州司戶參軍。武后時,授著作佐郎、膳部員外郎。中宗神龍初,因結交幸臣張易之獲罪,流放峰州。不久又起任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父杜閑為朝議大夫,兗州司馬,專歷開封尉、武康尉。他於唐睿宗大極元年(西元七一二)誕生於南瑤灣筆架山下土灶窯內,有弟穎、觀、豐、占等,育二子宗文、宗武。

杜甫出生在一個「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爺爺是大詩人,可說是詩歌世家。他自幼好學,七歲開始吟詩,有謂「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十四、五歲便在翰墨場嶄露頭角。早年南遊吳、越,北遊趙、齊,過著「裘馬頗清狂」的漫遊生活。玄宗天寶五年(西元七四六)西入長安,求官不遂,困居十年。天寶十年,玄宗舉行祭祀大典,杜甫獻上三篇《大禮賦》,卻意外地得到玄宗的賞識,奉命待制集賢院,誰知也未得到一官半職。政治上屢受挫折,不僅使他入仕無門,生活上更加落魄,一直過著「賣藥都市,寄食友朋」和「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屈辱日子。生活艱難困苦,迫使他唱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千古名句。天寶十四年十月,已在長安困頓了十個年頭的他,才被任為河西尉。但他卻拒絕了這一直接壓榨百姓的官職。後來又授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是一個掌管兵甲器仗和門禁鎖鑰的八品以下的小官。至後安史之亂爆發,杜甫一家避難鄜州羌村(今陝西省富縣)。後往靈武(今甘肅省)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歷經艱辛逃到鳳翔縣,被任為左拾遺。因為上疏救房琯,觸怒了肅宗,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肅宗乾元二年,棄官西去,經秦州(今甘肅天水)、同谷入蜀,定居成都,自築草堂而居。嚴武再度鎮蜀,他一度被任命為節度使署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病故後,準備北歸故鄉,攜眷往夔州。代宗大曆三年(西元七六八)出峽,因兵亂漂泊兩湖,後又避亂郴州,病死在由潭州到岳陽的一條船上。在其生命最後一息,仍然哀嘆著「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的苦難現實,詩人一生始終關心著國家和人民。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時期,他在長安親眼看到權貴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朝政,任人唯親、橫徵暴斂、揮霍無度。安史之亂後,兵連禍結。詩人飽受戰亂流亡之苦,從而深刻認識到現實生活的殘酷,寫出反映民族危機深重和強烈愛國主義的作品:《悲陳陶》、《春望》、《哀江頭》、「三吏」、「三別」等。杜甫的詩,內容豐富且眾體兼備,他博採眾家之長加以創新,形成自己的藝術特色。敘事抒情,寫景狀物真實而細膩,並且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客觀性,體裁豐富多樣,語言形象精練,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量。

杜甫的詩,自唐代以來被稱為「詩史」,後世尊稱其為「詩聖」、「詩中聖哲」、「人民詩人」。眾多稱頌文辭在另節再為寫出。

詩聖杜甫在國內受到各民族人民的熱愛,在國外同樣受到各國人民的尊敬。一九六二年斯德哥爾摩(瑞典首都)世界和平理事大會上,被評為世界文化名人,獲得全世界人民的追思紀念。

杜甫一生創作了三千多首詩,流傳下來的有一千四百餘首,後人編為《杜少陵集》,又有《杜工部集》六十卷,後有散失。註釋杜詩的書有:錢謙益的《杜詩箋註》及浦起龍的《讀杜心解》。清康熙年間,仇兆鰲編《杜詩詳註》二十五卷(詩二十三,賦、表及雜著二)。乾隆年間,楊倫編《杜詩鏡銓》二十卷流傳較廣。明、清以來,人們多譽稱「詩聖」。

古今名人對詩聖杜甫詩的評說賞鑒

我們遊覽了杜甫故里紀念館、杜甫陵園,許多評說、詩作,館內、陵園裡許多墨寶、雕刻碑林,美不勝收。謹將所彙集優選者書寫多則,以供同好者覽賞析閱:

(一)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杜詩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雅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染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昔人之所獨專矣。(元稹)

(二)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

(三)貫穿古今,覼縷格律,盡工盡善。(白居易)

(四)杜甫詩無一字無來處。(黃庭堅)

(五)人知非人之所能為而為之者,惟其甫也。世之學者,至乎甫而後為詩,不能至,要之不知詩焉爾。嗚呼!詩其難,惟有甫哉!(王安石)

(六)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當今一人而已。(樊晃)

(七)詩至於杜子美,…而今古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蘇軾)

(八)杜詩「實積眾家之長」的大成者。(秦少游)

(九)古詩三百篇,刪取才十一。…天未喪斯文,杜老乃獨出。(陸游)

(十)裸葬不葬等悠悠,有生無生名可留,壽遲殤子千年在,文與江河萬古留。天借人心照日月,山藏廟貌自春秋。拾遺被苦蒼生累,贏得乾坤不盡愁。(《吊杜公墓》陳獻章)

(十一)杜陵詩客墓,遙倚北邙巔,斷碣盡人識,高明信史傳。猿聲悲落照,樹色翳塞煙。惟有文章在,輝光夜燭天。(《經少陵墓》周敘)

(十二)三百已遠王跡息,詩事大成誰為集。天悲風雅遽中微,特生杜陵老有衣。(鄭日奎)

(十三)麻鞋傳舊史,豆壟謫文仙。舉世推詩伯,無家老暮年,夢中秦邸第,客里蜀山川。寂寞千秋後,靈歸故井煙。(《杜工部祠》孫枝榮)

(十四)天縱詩將聖,人驚筆有神。禹皋元始志,寒餒竟終身。廟祀忘鄉里,石文記水濱。瓣香吾所重,此地獨尊親。(《詩聖祠》張漢)

(十五)青山人鞏洛,秀色超塵寰。鍾英產詩老,悲歌成史編。契稷輒自許,高李空隨肩。東郊傷瘦馬,西川拜杜鵑。我行敬草樹,式此南瑤灣。嗚呼斯人逝,吟者無其賢。(《杜工部故里》桑調元)

(十六)萬里清明節,回頭憶北邙。可憐出巫陝,曾未到襄陽。故國三千里,羈魂二十霜。蹉跎稷契志,終古恨茫茫。(《杜少陵墓》劉清藜)

(十七)六十年來奉公集,今朝故里拜叢祠。傷心烽火連三月,何日重吟劍外詩。(《過鞏縣杜公部祠堂》吳重喜)

(十八)筆架山前暗揣量,的應窯洞出詩王。少陵若是庄園主,那得光芒萬丈長。(《重謁杜甫誕生窯》蕭滌非)

(十九)生前豈計著史詩,頻是黎元衣被懮。身世蕭疏霜兩鬢,長吟萬古江河流。(《謁杜甫故里》王學仲)

(廿)梨棗前庭尚有柯,宗師老不廢吟哦。朱門二句關情重,廣廈千間遺愛多。稷契平生勞想像,羯羌禍國恨如何。南瑤灣下滄浪水,猶載心聲遍九河。(《杜甫窯》華鍾彥)

(廿一)嵩峰遙接虎牢關,伊洛黃河匯此間。萬里川原存浩氣,千秋詩史仰高山。何堪老病催舟發,猶冀青春作伴還。今日吟魂應笑慰,陵園蔥郁對瑤灣。(《鞏縣興建杜甫陵園》杜從龍)

遊覽了杜甫故里紀念館、陵園,眾多名人的評說,真是不勝枚舉。以上謹就筆記者寫出,以供參賞。

耆老朋友們,我們都讀過了許多好詩,背誦了幾許好詞,「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相信析賞杜詩,會讚美他對中華民族文化是作出真正貢獻的偉人之一,不僅是炎黃子孫的驕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驕傲。

文學是文化遺產的精華,詩則是文化的上乘。論語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詩教的本質在溫柔敦厚。多讀詩,的確可以敦厚人的心理,溫柔人的性情。古人又說,詩非異物,只是人人心頭所萬不獲己,必欲說出一句話耳。唐詩、宋詞…等篇章繁多而美。「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若能抽暇閱讀詩詞等篇章,定能怡悅心情。殷望能引發更多的朋友們喜歡研讀詩詞,藉由詩詞的熏陶接觸,變得心胸更敦厚,性情更溫柔謙和;整個人生,也更充滿著詩意與豪情,快慰幾許!

還鄉懷感

逼離故鄉四十春,避秦跨海寶島蹲。成家立業遵祖訓,
遙慰雙親盼望殷。杏林服務感師恩,寢寤思鄉夢中吟。
海峽兩岸竹幕懸,音訊隔絕頻何怨。忽聞探親政策申,
萬千袍澤淚滿巾。晝夜籌措舒心暢,青春作伴好還鄉。
八八暮春登機飛,偕妻渡海返故里。滄海桑田悲戚戚,
掃墓祭祖盡孝思。親族環聚話綿綿,政治迫害奈何天?
慶慰幸獲生存願,雨過天晴相勵勉。重遊詩聖誕生窯,
筆架山下原故居。興建邙嶺杜甫陵,陵園蔥郁堪讚頌。
杜公念館陵園內,千秋詩史萬古銘。耆年退休美西居,
閱讀詩詞怡心戚。謹將返鄉追憶事,書供耄耋朋友炙。